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变化,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采用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不变资本,提高工人的训练和教育水平,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可变资本的消耗,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在:“要做到生产资料只按生产本身的需要来消耗,要求工人直接在生产过程中要有较大规模的结合”,[16]要求有良好的组织程序。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一点也不损失,一点也不浪费”[17]、“这部分地取决于工人的训练和教育,部分地取决于资本家强加给结合工人的纪律”。[18]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时间越短,在全部资本中闲置资本部分越少,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占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大”。[19]显见,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靠铺摊子和上项目的赶指标和超速度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由于资本产权的严格界定和资本的人格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选择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20世纪在世界上出现的前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实践批判,否定了它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方面,但是却未对它的物质内容即生产力方面进行批判继承,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前资本主义的手工作坊式的粗放低效的原始增长方式。
前社会主义所推行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效率低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甚至最终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直接原因。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虽然从社会的角度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个体的、企业的角度看却是极为有利的。(www.xing528.com)
首先看微观层次的经济行为。从微观层次看企业的基本行为特征是扩张冲动。企业的扩张动力,无论是干部还是职工都可以从企业的扩张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例如与企业规模相联系的干部级别和升迁,大企业与小企业职工不同的福利待遇和精神待遇;更多地占有生产资料则易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上级评价企业和企业领导人的标准在于企业完成任务的情况。企业所以敢于扩张,对于扩张造成的损失无后顾之忧,在所有权没有确定的情况下白占和多占各种资源是最有效率的选择。不抢先占领占有国家财产的制高点,在未来的竞争中就没有优势。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扩张是一种“自然本能”。不扩张就没有利益——这也是一种诱导信号,有了这种诱导信号,就有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经营,并且难以改变。再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层次也有着强烈的扩张冲动。无数事例说明了这绝不是某个人的好恶,而是带有体制必然性。计划经济体制是低效的,假定把低效作为一个常数,要使经济有所发展,就只有在速度上作文章。那么,扩张冲动,赶超战略和粗放经营,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显而易见的是,铺摊子,上项目,极易实现以单纯的产值增加为标志的赶超战略,即我们通常所讲的速度型而非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而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战略在短期内增加速度的“弹性”较之于粗放增长模式可以提供的速度,这种速度伴随着很多半截子工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使用效率的降低,实在是太小了。于是,赶超战略和粗放经营结下了不解之缘。
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经营的低效性早已为人们所关注,因而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唤绝非始于今日。但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至今却收效甚微,这一切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原因在于体制,在于在特定的纵向从属关系下响应号召的行为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如果这种体制,这种社会诱导信号,这种思维方式不发生变化,那么,虽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不可能退回到产业革命的时代,但却依然是上项目铺摊子,并且依然不对其后果负责,那就断然改变不了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只能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粗放经营[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