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侯鸿亮:我独具特色,不模仿他人

侯鸿亮:我独具特色,不模仿他人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极少安排会面,甚少接受采访,面前的侯鸿亮儒雅温厚。对于剧本是否改编自所谓的大IP,侯鸿亮坦言自己并不关注,“故事本身能不能打动我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己特别认同《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我们朝那个方向努力。我们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侯鸿亮说,评价一个剧本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一、讲好故事,二、人物塑造。

侯鸿亮:我独具特色,不模仿他人

“我们在选择IP的时候,比较看重三个构成要素:有价值、可延伸、可售卖。这些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IP。”

“其实,我一直特别喜欢《欢乐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东西。”在北京莱锦创意园的办公室里,侯鸿亮接受了采访。低调谦和,是外界对他的一贯印象

极少安排会面,甚少接受采访,面前的侯鸿亮儒雅温厚。他坦言,在之前引发全民讨论的热播剧《欢乐颂》的五个女性角色中,他最喜欢邱莹莹。“她属于‘打不死的小强’类型,有时候你恨她,但有时候你又不由自主地被她感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没有见过完全一样的这个人,但你一定见过具备她身上某个特点的人。尽管她有时候让你很头疼,但她对工作的热情,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天性都是很难得的。而这个作品的好处就是能够观察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呈现出来。”

从《闯关东》《生死线》《老农民》到《北平无战事》《琅琊榜》《欢乐颂》,对于喜爱国产电视剧的观众而言,“侯鸿亮”这个名字本身就是精品佳作的代名词。从鲁剧的中流砥柱到国剧的门面担当,离开体制、投入市场的侯鸿亮开始拥抱更多可能性。从网剧《如果蜗牛有爱情》到改编自同名网文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他依旧是业界公认的最靠谱的金牌制片人以及粉丝拥趸心中不变的“侯大大”。

从《闯关东》到《温州一家人》,再到《琅琊榜》《欢乐颂》,侯鸿亮都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或许有的题材是他之前从未操作过的,但不管题材如何变化,品质肯定错不了。

2017年的电视剧市场上“大女主戏”扎堆,侯鸿亮担任制片人的IP改编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在其中。从剧情简介来看,该剧主要讲述了赵丽颖饰演的盛家六姑娘明兰在逆境打压下依然自立自强并不断成长的故事。因此,该剧是外界眼中妥妥的“大女主”IP剧。

“会担心观众说,你变了吗?”面对记者的问题,侯鸿亮的回答坦率直接,“我始终认为IP的内在逻辑类似于演员和明星的关系。作为一个演员,能够完成角色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她又具备明星的身份,可以带流量,何乐而不为呢?目前市场上对IP改编剧的误解,可能在于混淆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人们已经不关注这个演员能否完成角色,而是首先看重她作为明星的流量拉动作用。花很多钱,先把明星敲定,却不管她是否适合角色。”

对于剧本是否改编自所谓的大IP,侯鸿亮坦言自己并不关注,“故事本身能不能打动我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选角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当时,所有人看完剧本之后都对我说,脑袋里想到的形象就是赵丽颖。这说明她适合这个角色。”他透露说,《琅琊榜》在选角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质疑,“有人说,胡歌之前的作品以仙侠玄幻为主,会不会在气质上不适合?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就选角来讲,最根本的就是适合角色,在此基础上,他是越大的明星我越高兴,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对于“大女主戏”的风潮趋势,他并不认同。“有人总结经验说,‘大女主戏’对于受众的黏合度更高一点。但我觉得不是。不同类型题材都是有市场需求的,不能渴望做一个类型就把市场上各类受众的需求都满足了,能找到喜欢你的那一类观众就已经很好了。”

“其实,我挺烦套路的。”他笑着说,“大家一总结就是套路。从行业属性来看,影视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和创作相关。创作是什么?是不断地打破、更新。你会发现,真正火的影视剧一定是同类题材中最有特点的。在同一题材、同一类型下,它一定是具备区别于以往套路的东西,才能真正被观众认同。”

在侯鸿亮看来,这就是创作和生产的差异,“如果按照同一种生产方式,不断地复制、粘贴,在收视上可能会延续相对好的成绩,但肯定无法获得真正的好口碑。”

他说自己特别认同《北平无战事》编剧刘和平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我们朝那个方向努力。我们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别人。”

尽管在类型题材上奉行不断尝试和创新,但在侯鸿亮眼中,不管拍什么题材,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骨子里的东西是一致的。首先,不会有特别晦涩的东西,总体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其次,则是对审美的坚持和追求。“我说的审美,一方面是从故事角度出发,在主题立意层面的审美,是弘扬真善美的;另一方面,则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坚持好的影像表达方式,这是需要正午阳光坚持的。”

“我只有两位敌手——时间和空间,我不愿说是两位征服者。永远也不要忘记在上帝肯向人类揭示未来之日到来之前,这两个词就包括了人类的全部智慧——等待和希望。”

——《基督山伯爵》

在之前接受的为数不多的媒体采访中,侯鸿亮曾谈到少年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作品是《基督山伯爵》,认为这部作品是“通俗的”“关于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的”。《琅琊榜》爆红之后,有人提到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事实上,《琅琊榜》的成功既见证了IP热潮的涌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IP热潮走进大众视野。不过,对于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大IP以及火爆的IP改编剧市场,侯鸿亮持谨慎态度。“其实,目前市场上很多网文IP都是没办法进行改编开发的。毕竟,网络文学不是天然的剧本,在进行视觉化呈现时会碰到很多问题。”(www.xing528.com)

“现在写剧本,写文字的速度太快了。文字的速度上来了,里面蕴含的东西反而没有了,这是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影像是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文字如果出现了问题,影像再好也没用。”在他看来,这不等同于好编剧的缺失,而是行业心态的浮躁化。“以前,编剧专业的毕业生在独立担当编剧之前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专业积淀和知识积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影视市场繁荣带来的是巨大的人才缺口。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你会觉得人够用,但是真正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却越来越少。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老师傅领着一帮‘小工’在干活儿。”

侯鸿亮说,评价一个剧本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一、讲好故事,二、人物塑造。“不管是《潜伏》还是《士兵突击》,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塑造了之前从未出现过的人物形象,这是很重要的。”

在这两者基础上,则是审美观的问题,“我们究竟是东方审美还是西方审美?”在他看来,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审美需求,“但是,我觉得文化还是有一个属性的,或者说一个基本判断。简单讲,就是会不会让你动心,让你动心的一定是和你的审美观相吻合。就我个人而言,让我动心的更多的还是东方的。”

侯鸿亮的办公室里有一整面墙的书架,其中,一个以《琅琊榜》中“麒麟才子”梅长苏形象为原型的泰迪熊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侯鸿亮看来,IP的概念很模糊。相比于自带粉丝基础的文学改编,他更愿意将其理解成为能够从影视和文学向其他产业延伸的品牌。“我们在选择IP的时候,比较看重三个构成要素:有价值、可延伸、可售卖。这些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IP。”

关于IP的赋值增值过程,他表示,产业链延伸发展肯定是未来趋势。不过,他同时坦陈,对于正午阳光来说,在这部分还是相对保守的。“如果看不清楚的话,我宁可不做。IP后期衍生和释放的东西要和前期调性相匹配,不能为了挣钱而仓促上马。我们有时间等,这个市场会慢慢成熟起来。”

而对于同一个IP在推出续集时如何不丧失原汁原味的问题,侯鸿亮的回答却出人意料,“需要有变化的新意”。《欢乐颂》第一部火爆的程度远远超出他和团队的想象,而第二部面临的质疑也在团队的意料之外。“这里面可能有用力过猛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对于季播剧的延续感和创新感的平衡。”

他透露说,在拍摄第一部和第二部时,是完全按照小说横切段落拍摄的,“对于第二部,观众想要的更多,特别是新鲜感,但我们可能没能给到。这些都为我们将来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7年9月5日,正午阳光发布的一则关于调整业务版块的公告在微信朋友圈刷屏。

公告中显示,“近三年来,年轻的正午阳光陆续推出了多部作品,逐渐走进观众视野,并获得了一定的认可。然而,面对市场日益严苛的要求和观众越来越高的期待,我们意识到,需要把更多甚至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中;而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艺人们,也需要更加专业的个人规划与长远的战略布局。因此,在多次内部讨论和深思熟虑后,我们决定做出双赢的改变。”

从9月5日开始,正午阳光正式调整业务版块,取消艺人经纪业务。事实上,在几天前的采访中,侯鸿亮已经隐约透露出这种意向。“我觉得不管在什么时间阶段,内容制作者都不能把最核心的东西丢掉,那就是提供优质内容。只要把内容做好了,不管面对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有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

在他看来,IP产业链延伸存在相应周期,从文字到影视产品是第一个有效周期。从大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侯鸿亮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和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整个行业发展空间巨大,只是还没有真正被开发出来。”

但就正午阳光而言,面对跨领域的延伸发展,侯鸿亮的态度始终是相对谨慎而保守的。“内容制作者”是他对自己和正午阳光的核心定位,“我们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

对于资本在影视行业的浸入式影响,他提出一个“有效成本”的概念。“资本介入带来很多良性的东西,比如客观上推动了影视行业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个有效成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花这个钱,这是涉及制片成本的专业问题。但目前现状是很多公司为了抢明星演员,无限制地提高价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市场空间在变大,如果市场能够消化当前的成本,那没问题;但如果市场也到了无法消化的地步,那就是问题了。”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影视作品和日趋激烈的平台之争,“观众的选择很简单,哪里有好剧,我去哪儿看”。对于下一部剧的选择,侯鸿亮的判断标准同样简单,“不会有题材类型方面的限制,只要在同类题材中有新意,有打动你的地方,其他都不重要。”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他对于平台和制作方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新媒体平台方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可能会把很多优秀的制作公司收入麾下。但脱离了残酷的竞争环境,对制作团队来说未必是好事。随之,是否会有一些黑马团队从这个体系中冲出来,成为新的中坚力量,也未可知。”

(本文引自2017年9月下《中国广播影视》总第636期,记者:何佳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