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捞产品需求量持续增加,供不应求。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分析,随着收入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全球海产品消费在大幅提升,增长速度快于人口数量的增加,每年人均海产品的消费量涨幅大约在1%,2006年人均消费量为17.6千克,10年后的2016年提高到20.5千克(其中捕捞产品的比例达到47%)。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今阶段,人类对自然安全食品的追求,捕捞产品消费量的涨幅明显上升。同时,捕捞产品在饲料、生物制药、能源等方面利用量的迅速增加,捕捞产品的供应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二)管理手段落后,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我省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虽然拖网作业全面退出渤海,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渤海产卵场底质环境,在渤海产卵的渔业资源的补充量有所提高;伏季休渔制度进一步落实,渔业资源年内生长量得到保障;人工鱼礁建设保护了近岸渔业生态环境;增殖放流事业进一步拓展,有效地增加了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褐牙鲆、半滑舌鳎、许氏平鲉等放流物种的资源量,但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注重数量增长的惯性思维还很严重,减量压力巨大,海洋渔业的发展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产量增长上。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较差,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意识低,渔业资源管理手段落后,不能与世界先进管理技术接轨,致使许多经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
(三)渔业设施装备落后,发展方式粗放。虽然国家投入了不少资金,扶持现代渔业发展平台建设,实行渔港功能提升改造、造船补贴、政策性渔业油价补贴等政策,海洋渔业的社会参与度继续加大,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但专业渔民减少,渔民素质得不到保障,渔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海洋渔业产业装备及渔港等服务设施落后,渔船陈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渔业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陆源污染、海洋工程、溢油事故、养殖污染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污染沿海海域水质环境,2016年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仅占92.06%,第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占4.06%,第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占1.75%,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占0.74%,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高达1.38%,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繁发生。集约用海,围海造地,人工岸线工程,海藻场破坏,渔业资源产卵场受到侵占,栖息地质量下降。例如,中国对虾、蓝点马鲛和小黄鱼等在莱州湾西部产卵的许多种类,其产卵场开始出现向东移动的趋势。(www.xing528.com)
(五)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危及人类生存安全。尽管水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水产品质量健康工作成效明显,但部分水域外来污染较重,违规用药加工和流通环节仍然存在,基层监管能力薄弱,市场准入和可追溯体系等倒逼机制尚不完善,水产品质量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六)捕捞力量过剩,综合经济效益下滑。捕捞力量发展速度太快,“三无”渔船、“大机小标”渔船及各类非法捕捞长期存在,捕捞力量失控,过于庞大,甚至过剩,渔业资源普遍被过度利用,许多经济渔业资源不能形成正常的渔汛,单船渔获量明显下降,以至于经常出现“无鱼可捕”的局面,综合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七)捕捞产品加工利用率低,高端高质产品不足。受我国海产品消费习惯的制约,捕捞产品的消费以粗加工的冰鲜和冷冻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在消费过程中,鱼头、鱼骨、内脏等往往被丢弃,一方面形成捕捞产品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加工利用率仅30%左右,甚至更低。与国外70%以上的加工利用率相比,我们的利用率非常低。同时,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捕捞产品以经济价值很低的鳀、玉筋鱼、鰕虎鱼、云鳚、太平洋磷虾等小型鱼虾为主,这些产品只能加工成鱼粉,真正能成为餐桌上消费的经济海产品少之又少,占渔获量的不足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