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也是棉花产业发展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问题与发展相随。山东作为产棉大省,近年来产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问题的积聚速度,导致棉花产不足需、产不对需,效益低下等问题完全暴露出来。
(一)植棉效益低下,面积减少,供给能力急剧降低。近年来,山东棉区棉花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植棉效益不断降低。物价部门统计,“十二五”期间,山东棉区年均植棉成本23856元/公顷,较“十一五”平均涨139%。其中物化成本6654.75元/公顷,人工成本平均17201.25元/公顷,分别比“十一五”平均涨24%和115.9%。植棉成本快速上涨,棉花销售价格在国家收储政策结束以后大幅回落,直接导致植棉比较效益低下。“十二五”期间,我省棉农年均植棉纯收益为-4173元/公顷(-278.2元/亩),较“十一五”平均降幅162.7%(表1)。
表1 “十二五”山东省棉花投入产出情况表
植棉效益不断下滑,植棉处于亏损状态,严重影响棉农植棉意愿,致使山东棉花面积和总产出现“断崖式”下滑。“十二五”期间,山东年平均植棉面积为64.47万公顷(967.1万亩),比“十一五”平均减少24%;总产平均为66.13万吨,比“十一五”平均减少29.8%。2016年,据统计部门数据,全省植棉面积46.52万公顷(697.83万亩),比2015年减少5.03万公顷(75.42万亩),减9.75%;总产降至54.8万吨。棉花作为纺织业的重要原料,总产减少,势必加大棉花供需矛盾。山东发达的纺织业,常年棉花消费量350万吨以上,当前的产量不足需求的1/6,供给能力急剧下降,供需缺口巨大。(www.xing528.com)
(二)棉花质量问题凸显,产不对需,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山东棉花品质问题是山东棉花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核心所在。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纺织业对高品级原棉的需求大幅上升,山东地产棉品质多年没有大的进步,不仅存在品质结构不协调、纤维一致性差、异性纤维混杂等“先天”不足,而且近年来,纤维品质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全国棉花公检数据表明,山东棉花纤维长度中28~32 毫米所占比例由2011 年的75.5%,减少到2015年的53.2%,减幅22.3%;马克隆值C级值所占比例由2011 年的3.4%,增加到2015 年的38.7%,增幅35.3%,纤维长度变短,细度变粗十分明显,业内人士将此形象比喻为由“牙签变成烟头”。棉花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原棉的纺织适用性。尽管山东地产棉产量不断减少,但由于所产棉花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直接导致一方面棉农的棉花不好卖,另一方面纺织企业“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为此我国1000多万吨、占全球近一半的“天量”储备棉库存,也有山东的“贡献”。高品质棉供应不足,迫使棉纺企业大量进口外棉,2016年山东配额内进口棉达到31万吨,占全国地方分配量的42.9%,占比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农药、化肥大量使用,地力下降,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棉花虽然具有抗旱、耐盐的特性,但是近年来,老棉区连年重茬,土壤板结、土壤带病“工作”,棉花枯黄萎病偏重发生,病虫耐药性增强,加之棉农老龄化严重,接受新技术普遍较差。为此,在生产中,受传统观念影响,大水、大肥、大药的投入成为习惯。我国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量居世界之首,但整体利用率较低,仅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5%~20%。据方丹等对全国三大棉区调查研究,我国棉区农药使用普遍缺乏绿色安全观念,在棉花整个生育期不仅使用农药次数多,而且农药单次用量和总量都很大。其中对山东12 个农户调查显示,12 户年使用杀虫剂农药72次,20%的农户使用杀菌剂2~3次,100%的农户使用化控剂2~3次,83%的农户使用除草剂,50%的农户使用催熟剂。另据国际良好棉花组织(BCI)对滨州市滨城区“良好棉花”农户和普通植棉户对比抽样调查显示,普通植棉户每亩年均打药20次以上,成为农作物用药量之“冠”,亩使用化肥30千克(纯N、P、K 总量)以上,远超良好棉花农户,实际收益不及良好棉花农户。这种高物化投入,不仅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增加了生态环境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