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裕麦业有限公司通过产业融合搞好供给侧改革。泰裕麦业是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和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在推动区域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搞好小麦供给侧改革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该企业凭借较高的管理效率和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成为拓展小麦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主体,目前已形成以优质小麦良种繁育、推广种植、加工、深加工为一体的能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精深加工型农业产业化企业。
1.采取“五统一”管理模式和“三免一加”专业服务,提高农民收益。种植业是泰裕麦业产业链条的第一个环节,该公司选择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师栾02-1,在自有3万亩土地上进行繁种,年均可收获15000吨良种。每年秋播期间,该公司与小麦种植大户开展深度合作,签订订单合同,在150万亩土地上种植自繁的优质小麦品种,并且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另外,泰裕麦业还对合作农户实行“三免一加”的专业服务,服务内容包含免费供种、免费播种、免费收获和加价收购。提供免费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统一收割后,由覆盖滨州全市的178个收购网点统一进行采购,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上浮15%~20%,这种模式不但可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保证了后期用于加工小麦的品质。
2.延长小麦加工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公司收购的小麦全部在泰裕麦业全资子公司中裕面粉厂进行加工,即完成第二产业链条的由原料到产品的过程。泰裕麦业所属面粉厂采用最先进的制粉工艺技术装备,年可加工“中裕”牌小麦粉及多种小麦专用粉100万吨,目前年生产挂面22 万吨,面包、糕点等各类烘焙品1 万吨,饺子、包子、寿司等各类速冻食品1万吨,这些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该企业还进一步以生产高档小麦蛋白粉(谷朊粉)面粉为基础,延长小麦深加工产业链和增加终端产品附加值。借助于多样性的、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的小麦产品,该企业提升和优化了产品的“供给侧”结构,由原来仅生产几个小麦初级产品发展到目前拥有200多种专用面粉及面食制品,这些均为其满足“需求侧”结构升级和提高第二产业链价值提供了有力保障。
3.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和品牌餐饮店。泰裕麦业在丰富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进一步完善了销售和服务产业链条,提高其对终端消费市场的控制力,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拓展和升级。首先,开辟了大网络、多渠道、少环节和直达终端消费市场的物流服务体系。其次,健全了从育种到餐桌的供应网络和从产品到超市的销售网络,目前其产品已进入18000多家连锁超市,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再次,泰裕麦业还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立了中裕谷物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农户成员8630余人,开创了合作社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的新格局,为该企业建立规范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运作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快餐连锁店35家,遍布滨州及周边地区,还分别在济南高铁站和北京设立快餐门店,形成了“面食家”“中裕食品快餐”和“法兰卡1876”等三大餐饮品牌。
4.发展“种养加”融合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二次利用。小麦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实现产业的融合,泰裕麦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优化了产品结构和经营链条,基本实现了小麦全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按照传统小麦的加工利用模式,大量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将被作为垃圾处理,这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有鉴于此,泰裕麦业大力发展“变废为宝”行动,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二次利用。例如,小麦磨粉前清理出的杂质将成为优质的鸡饲料,年可饲养“林下肉鸡”5000多只;洗麦的废水可以用于制作沼气,通过该措施可节约每吨的污水处理费10元;生产酒精产生的上清液50%将用于制作沼气,其余的用于制造液体蛋白,为牲畜提供生态、安全的饲料,月均可生产12000吨液体蛋白饲料,这相当于1000吨玉米粉固体饲料。目前生猪养殖场存栏量达10万余头,年出栏量30万头,2016年养猪环节实现利润1.2亿元;同时,生态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便不仅可以生产清洁能源沼气,而且沼渣可以作为肥料施用到小麦种植基地。该企业大力发展的液态饲料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和肉类产品的质量,“种养加”融合发展模式也实现了小麦种植过程中化肥的零投入。这些措施最终为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泰裕麦业开拓的小麦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企业由粗放式经营转变到集约化经营上来,目前该企业已探索出一条生产高效、增产增收、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发展道路。泰裕麦业公司的发展方式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供给侧改革,转变生产组织方式,从产品经营走向产业化,把农业变为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综合体,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和企业增收。
(二)河南省延津县培育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小麦产业。近年来,延津县充分发挥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小麦经济,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小麦产业供给侧改革,小麦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按照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延津县在“三产”融合和产销一体化的基础上持续发力,汇集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依托延津发展小麦经济的成熟做法,探索以优质小麦的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产业模式,达到企业用得上优质粮、群众种得出优价粮、社会认可品牌粮的多赢局面,最终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形成从田间地头到车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小麦产业,创造出六个“全国第一”(第一家注册原粮商标,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麦,第一家创立小麦中介服务组织,第一家制定地方生产标准,第一家实现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第一家实现小麦期货经营)。“延津小麦”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延津小麦”区域品牌价值17.55亿元。延津也因此斩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全国小麦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试点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全省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等多项殊荣。
一是坚持四个导向,持续叫响第一麦。坚持市场导向,实现普通小麦向优质强筋小麦转变,利用订单种植推进购销、加工有效衔接,促成农业种植结构重大调整,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从最初的80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万亩。坚持特色导向,实现产粮大县向种子大县转变,建立小麦种子繁育田25 万亩,年产小麦良种1 亿千克以上,2016年4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优势制种基地县。坚持品质导向,实现传统种植向绿色有机转变,延津小麦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明显优于全国其他主产区,45万亩绿色小麦原料、10.8万亩绿色小麦产品和2万亩有机小麦先后通过权威部门产地和产品认证,吸引茅台集团合作共建有机原料基地,“国麦酿国酒”被传为佳话。金粒小麦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金奖。坚持专用导向,实现一般面粉加工向中高端制品转变,全县小麦年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食品加工企业不仅消化了延津的全部小麦,每年还要“吃进”周边地区的小麦50万吨;年产挂面40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食品加工产业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用中国第一麦,做中国好食品”已在业界形成共识。
二是坚持三大理念,助推小麦产业再升级。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农企联手、企业运作”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小麦种植、购销、加工产业合作机制,促进优质小麦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发展的典型,被各级领导、新闻界、经济理论界誉为发展小麦经济的“金粒模式”。坚持集群发展理念,依托特有的优质小麦资源和“中国第一麦”品牌优势,引进湖南克明面业、中德合资云鹤食品、麦丰(中国)食品、福建精益珍食品、河南笑脸食品、浙江百川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及湖南酒鬼酒、千百知饮品等一批白酒饮品企业,扶持壮大大丰酒业、鸿福酒业等本土企业,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专用粉—面条—速冻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装—电商—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实现小麦产业集聚发展,被省政府认定为“河南省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转型发展理念,挖掘优质小麦资源优势,拓展产销渠道,开发有机小麦粉、富硒小麦粉、降糖面粉等功能性面粉。积极推进克明面业公司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产品向有机、功能转型,促进企业标准上升至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并与中国网库集团合作,建成中国面条产业最大的电子商务基地,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笑脸手抓饼、云鹤速冻食品、麦丰休闲食品等品牌,推进主食产业化。紧盯主食市场前沿和国内消费趋向,针对城市中高端需求,开发鲜湿面条、冷冻面团、预烘焙产品和微波套餐食品,强化延津小麦产业的高端品位,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是坚持多措并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小麦标准化生产,加强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及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成立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河南省面粉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搭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制定《小麦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并升级为省地方标准,建立黄淮海冬小麦示范农场和高标准小麦品种展示示范田,每年引进强筋小麦品种50个以上,筛选择优推广种植。同时,积极打造优质商品小麦延津品牌,以国家强筋小麦质量标准为参考,研发“延麦1号”;以消费需求和加工企业需要为导向,研发“延麦2号”。以品质稳定性达到进口小麦水平和性价比优于进口小麦为目标,提出相应标准,形成独立或共享的知识产权,以品牌塑造提升竞争力,将“中国第一麦”的品牌擦得更亮。推进规模化种植,提升小麦品牌效应,以小麦产业提升工程和农业部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为载体,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机收、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措施。县财政安排小麦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专项用于引导、支持小麦经济产业升级,对统一供种、订单种植和建设示范农场等给予重点扶持,推进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保证优质小麦的内在品质和商品一致性,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4.6万亩,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全部实现订单种植,其中金粒公司30万亩,10万亩与兴海嘉里签订销售订单,5万亩与克明面业签订销售订单。全县粮食收储企业72家,总仓储量达120万吨,延津已成为豫北地区优质小麦集散地。延津优质小麦收购价格比普通小麦每千克高0.2~0.3元,每亩增收100元以上,年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以上。借力趁势谋发展,推动产销一体化,充分利用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平台优势,设立10亿元小麦产业引导基金,谋划建设全国优质小麦交易中心和小麦博物馆,推进中原粮食集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及主食产业化项目。坚持加工带动,强化与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加工环节企业的合作对接,带动优质小麦的种植、销售。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订单种植和单仓收储,落实优质优价,建立加工企业和农户、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以销定产。继续探索农企联合新模式和新机制,为全县优质强筋小麦产销一体化发展打好坚实基础。(www.xing528.com)
四是坚持试点先行,扎实开展“四专”工作。作为全国小麦全产业链产销衔接试点县、全省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县,延津县高度重视,研究出台《中共延津县委、延津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意见》《推进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细则》和《延津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优质强筋小麦田间鉴定的通知》,积极推进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工作,为小麦供给侧结构性升级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模式。专种方面,主要是由县农林部门负责,制定优质强筋小麦专种规划方案,确保一村一品规模化集中连片种植。通过招标,由大型供种企业对优质强筋小麦种植区实行统一供种,实施统一播种,并对地块、农户、面积进行统一造册,农户签字确认。按照优质强筋小麦技术标准制定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对优质强筋小麦进行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设置基地标识牌,标明基地名称、基地范围、基地面积、基地建设单位、基地栽培品种、主要技术措施等内容,标示牌显著位置附优质小麦专种信息的二维码。专收方面,主要是由县农机局、粮管中心负责,根据农林局提供的优质小麦单品种订单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落实好单品种专机收割,对参加专收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统一管理,印制、张贴“某某品种优质小麦收割专用”标牌,统一编号管理,实行专机专用,确保优质小麦单品种专收和安全入仓。专储方面,主要是由县粮管中心负责,根据优质强筋小麦的预计产量,提前安排好订单收购资金和仓容,与订单农户及合作社搞好对接,务必做到分品种单仓收储。在专储仓库显要位置设置标牌,标明仓库编号、品种名称、保管员姓名、库存数量等信息,并附二维码标识,便于识别、监管和记录。对粮食品质和品种进行抽检,对识别检验报告进行公示,确保强筋小麦“专储”数据信息真实,粮食质量可信。专用方面,主要是由县质监局负责,建立延津县优质强筋小麦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全县仓容规模和储备情况与每个收储企业的储备信息在平台上及时公布。订单企业和大型加工粮食企业可根据数据库查询所需小麦品种、品质和数量,按需进行洽谈对接,并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确保优质专用,打造全流程质量可追溯体系,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真正的品种“专用”。
(三)河南省优质专用型小麦产业发展的“广源模式”。安阳县广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广源合作社”)是一家生产推广订单回收“郑麦366”的合作社,在优质小麦订单化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实践。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广源合作社已与益海(嘉里)、中粮海嘉、五得利等一些国内大型专用面粉生产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供应关系,郑麦366的种植面积也从开始的495 亩发展到2016年的70.5万亩,合作社回收郑麦366的价格每千克高出普通小麦市场价0.4~0.8 元,农民每公顷增收1500~3000元,在实现农业增效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源模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借鉴。
“广源模式”的核心就是在优质小麦的推广过程中,采用以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粮食(面粉)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的产业化模式,即以粮食和加工企业为龙头,负责优质商品麦的加价收购、贸易和加工;以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负责组织分散的农户建立长期稳固的生产基地;以科研(育种)单位为技术依托,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原种和及时的技术服务。各方互签合同,明确权益和职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从而实现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收购、储藏、销售以及面粉加工的有效衔接。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组织纽带作用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服务作用,克服了过去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单、生产规模上不去、不能实现成方连片种植和商品麦品质稳定性得不到保障的弊端。利用该模式,郑麦366得以快速推广,实现了国产优质专用小麦的大面积产业化生产。“广源模式”的主要做法:
1.选准对路品种。广源合作社从2004年开始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该院小麦研究所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366,通过在安阳地区的3年试种,基本解决了优质小麦抗冻、抗倒、抗病及丰产性等一系列问题。在发展订单小麦的起步阶段,上游粮食加工企业对郑麦366的品质特点不是很了解,合作社就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各种媒体多途径宣传郑麦366的品质及农艺性状特点,并将生产的小麦样品分送到全国各地大型专用面粉生产企业进行检测和试用。高品质的郑麦366最终得到多家高端面粉生产企业的认可,并与合作社建立了稳固的购销关系,使郑麦366的产业化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目前,郑麦366已成为我国最受粮食和加工企业认可、订单销售量最大的优质强筋品种之一。
2.以科技为引领。广源合作社在得到郑麦366小麦种子生产、经营授权后,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获得原原种,并生产良种销售给生产基地。由于生产基地采用的是合作社自己生产的良种,用种价格与市场其他品种价格相比每千克可降低0.2~0.4元。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科研(育种)单位,负责提供高质量的原种和及时的技术服务。郑麦366育种人雷振生研究员还多次参加中国小麦和面粉年会、中国面粉博览会等相关会议,通过大会报告的形式宣传品种。
3.规模化种植。广源合作社发展郑麦366主要以乡为单位,采用“粮食(面粉)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三级负责制的组织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每个乡安排1个负责人,负责本乡的生产;每个村安排1个负责人,负责本村的生产回收。每年夏收之前,合作社与上游企业签订购销意向书,根据购销意向确定本年度的种植规模。秋播之前,由乡负责人通知各村负责人,布置当年的生产任务,再由各村负责人下达合作社当年的生产内容、供种时间、品种介绍、回收模式、加价比例,由农民自愿选择生产与否,然后各乡负责人再根据各村负责人汇报情况进行生产规划。在种植区域上,主要在以安阳县为中心半径60千米范围内,并覆盖汤阴县、内黄县,河北邯郸地区临漳县,以及省内其他地市和陕西省部分地区。
4.单品种收储。广源合作社根据生产布局指定设立小麦收购点,每个小麦收购点负责收购面积为3000~5000亩。再根据各乡或地区生产面积大小决定是否设立收购仓库,一般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的,会在当地设立一个收购仓库。农民种植的小麦可以直接送到收购点,由收购点以最短的距离送到就近收购仓库。合作社在仓储环节的参与,不仅解决了粮食贮存问题,还解决了调剂余缺、代贮存、淡旺季分类销售等经营策略问题。
5.订单化购销。广源合作社在保证农民收益的情况下,会和企业制定一个让双方均比较满意的小麦价格,既让企业能通过使用郑麦366小麦获得不错的利润,又能从合作社拿到高品质的小麦粮源,保证企业、合作社、农民三方共赢。合作社在收购前向农民公示加价幅度,小麦入库后合作社将收购资金打到各村负责人卡上,农民拿交粮凭证到村负责人处按合作社公示的价格作资金结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