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援外项目,中方团队的十来个人都是技术指导师和协调员。2017年开工后的抢险阶段聘了大约200人,目前仍有约100名工人和工匠在项目工地。除了克服语言障碍,沟通修复理念也是一桩要紧事。
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认为,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中方修复团队遵循这一业内广为接受的理念,对文物进行“最小干预”,全力保障神庙的完整性,复原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魂”。抢险阶段结束后,中方团队尽最大可能搜集、甄别、整理神庙的旧构件,分门别类做好标记,能保留的尽量保留,能利用的尽量利用。
> 在中国文物修复人员努力下,尼泊尔加德满都九层神庙得到了有效抢救性保护。图为受到多重防护的九层神庙修复现场。苑基荣 摄
然而,这一理念最初并不为尼方所接受,他们坚持所有受损部分的修复要达到“焕然一新”“返老还童”的效果。(www.xing528.com)
中方团队发现,尽管神庙外墙坑坑洼洼,近40年没有进行过修缮,看似破败不堪,其实墙体依然结实,强行拆掉重砌,不仅会使文物价值大打折扣,也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结构安全。为了说服尼方,中方团队赶制了一面实验墙,结果显示,根据最小干预原则修复的墙面美观且不失历史感。见到这样的效果,尼方欣然同意了中方方案。
由于地震中摔坏、后期遭到损坏的构件特别多,需要根据原图纸和图片重新装配或补配构件。尼泊尔国家博物馆为中方团队辟出一块1000余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木工棚,将所有散落构件运至这里初选,然后“拼图”“搭积木”,之后编号拆解,送到工地现场安装。
在“碰撞”中融合。时间长了,中尼双方在合作中越来越默契,彼此间“互相欣赏”之处也越来越多。中方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发现,尼泊尔工匠拥有过硬的传统技术,经验丰富;尼泊尔工匠渐渐觉得修复文物保留其“原汁原味”也很好,甚至特意在别的地方找来不少同规格的旧瓦用于修复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