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籍学生皮特·莫颂果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一名硕士在读生,本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同中国导师一起进行农作物研究。莫颂果说:“正是由于中国政府的帮助,我才有机会到中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中心的设立为非洲科技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很多有潜力的年轻非洲学者能借助这一平台,到中国科研机构学习、工作,并用他们所学造福非洲大陆。”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迄今已开展对非科技人才专业技术培训16次,为非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80余名,遍布非洲10多个国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奖学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等,已接收122名非洲留学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将加强非洲的科技能力建设,并进一步促进中非科研合作与交流。
吉图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无私援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让中心成为播撒合作共赢种子的友好使者,并极大地提高了肯尼亚的科研水平。以此为重要平台,非中双方的科研合作成果将逐步惠及全社会。”(www.xing528.com)
谈到与中国同事一起工作的感受,吉图鲁表示:“在科研领域,我们从中国同事那里学到了知识,这是一种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合作。知识不是‘从上到下’的传输,而是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我称之为‘真正的合作’。中国不像西方那样以‘捐赠者’的角色出现。研究中心合作的基础是友谊,这既是现在的故事,也是我与王青锋教授的故事。”
在促进非洲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传播了友谊,加深了中非双方的了解。“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体现了中国对非援助工作思路的转变,从传统的‘硬件’建设转向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技术、管理等‘软件’援助。这种转变更符合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需求,是民生工程,也必将进一步加深中国和非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中非友谊向深度发展。”王青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