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独家垄断

打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独家垄断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的垄断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协调过程。长期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协调配合的基本条件。只有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消除各项政策的利益掣肘,优化集中各项政策的预期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和谐。

打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中的独家垄断

打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的垄断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协调过程。

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在不断成熟,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并且期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因此,推进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形成对区域公共事务的多中心治理势在必行。这样不仅发挥了政府在政策协调中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凭借多种治理力量,有利于实现政策的协调平衡。

首先,应重视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的推进力量。非政府组织是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借助非政府组织推动政策协调,不仅成本费用低,而且因其没有本地区本部门利益考量等方面的影响,政策协调效果更为明显。

其次,要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社会公众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方案等拥有必要的知情权、参与权。因此,应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的设计激发公众参与政策协调的热情,不断拓宽社会公众政策协调的参与渠道。通过民意调查、公民投票、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民众的意见;政策执行过程应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幵,便于对政策协调过程进行监督,减少政策协调的成本,促使政策能够按照公共利益的取向顺利推进。多元参与的宏观调控政策协调体系结构见图8-5。

(www.xing528.com)

图8-5 多元参与的宏观调控政策协调体系结构图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基本条件。长期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协调配合的基本条件。只有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消除各项政策的利益掣肘,优化集中各项政策的预期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经济政策的矛盾,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和谐。政府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尊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增进市场功能、扩展市场作用的范围、补充市场不足的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过度的政府直接干预增加了产业政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破坏了产业政策的一致性,影响企业形成持续的经营预期和战略。最重要的是,由于政策组织实施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问题,政府直接干预的产业政策往往扭曲了要素配置,破坏了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利于资源向生产性领域的集中,不利于优胜劣汰和经济结构优化。

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角度看,过多的行政性宏观政策手段增加了政策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降低了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政策实施效果方面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甚至加剧经济波动的问题。市场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杠杆,它们不仅是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工具,而且也能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政策协调的关键在于提高两大政策的市场调节机制,积极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建设,全面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框架,提高财政预算内收支占GDP比重,增强财政调控能力;调整财政分配结构,强化均衡服务,提高民生支出占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网;建立健全税收分配格局,加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调节,加强资源性、财产性分配调节,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公正,建立分层分级的税收、公债、财政体制与预算调节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各级政府调节市场的能力。深化金融改革,提高货币政策调节能力。健全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加速推进金融市场化,即资产价格市场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市场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推行混业经营制;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制定金融安全监管法,推进资本社会化与国际化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