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为例进行效果评估,进而评价区域政策与相关配套产业政策的协调性。
与西部大开发相配套的产业政策可以总结为产业转移政策、资源转化政策、产业链政策等类型。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综合运用,其中对区域发展影响最直接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央通过国家预算投资、国债、财政补贴等方式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吸引了外商投资、民间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对区域优势产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实现了产业政策和区域优势的有机结合。另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运用于西部地区的产业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国内外产业分工重新调整,区域产业转移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中央政府产业政策导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最初支持西部地区大力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矿产开发产业向承接汽车、电子、家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鼓励西部地区积极发展非资源型新兴产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向西部地区倾斜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在产业政策推动下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前进步伐。短期,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适逢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务院出台了大量区域规划对西部地区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国家预算投资也开始具有明显的区域倾斜特征,这些政策措施很快取得了积极效果。从 2002年开始人均GDP增长率稳步提升,在2005年左右达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最大值。另一方面,虽然产业政策实现了西部地区生产要素总量的短期增长,但后劲不足。随着政策效果的减弱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财政倾斜必定会被分散,这也导致了政策效果的后劲不足,从2007年以后西部地区结构不优、观念滞后的痼疾再次显现,增速逐渐下滑,个别省份甚至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我国东中西部经济走势见图8-4。(www.xing528.com)
图8-4 1996—2014年中国东中西部经济走势
究其根源,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从实施起就向西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是盼望已久的产业西进和资本西进没有突出表现,几十年间人们预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部转移,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劳动力的大范围转移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东中西区域差距也没有明显缩小的趋势,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能够获得的相对优势也在逐渐减少。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项目不能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只是短期在西部地区停留,最终的走向还是流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预算投资和财政补贴,资金进入西部地区后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又以输入输出产品价格差的形式回流至东部地区。除四川、重庆、陕西外,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就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内生性,外生的产业政策很难扭转这一局面。大型在建项目所需设备及科研力量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