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指的“协调”特指在中美贸易摩擦分歧尚未化解、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各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以更好地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目标。从理论层面来看,一个经济体要想较好地实现某一目标,各宏观政策之间的有效协调必不可少。例如,传统的IS-LM模型表明: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扩张型的财政政策能够刺激总需求,但也会推高利率从而使投资受到负面影响,进而产生挤出效应。这时如果有宽松货币政策与之配合,那么就可以部分或全部抵消挤出效应,从而产生更佳的经济刺激效果。又如,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的理论研究表明,金融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能够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有效管控金融风险并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持续下行的压力,内外部风险不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单个宏观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以2016年货币政策为例,年初人民银行打算实施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结果却助推了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无奈之下,货币政策又只好回调至稳健偏紧状态以抑制资产泡沫,但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地与积极财政政策共同发力来“稳增长”。货币政策进退两难是因为宏观政策协调出现问题。(www.xing528.com)
结合中国人民大学陈彦斌教授提出的广义协调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首先,为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其次,要在刺激经济的同时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产业政策不可或缺。再次,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的特殊发展阶段,产业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得当,会有助于中国经济更快走出困境。最后,要处理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也十分必要。因此,这里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至少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货币政策-区域政策的协调机制、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财政政策-区域政策的协调机制、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的协调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