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国通常也被称为宏观政策,这个术语是在政策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中国,宏观政策的内容比较宽泛,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外,还包括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区域政策等内容,最近又加入了宏观审慎政策等多种新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统称为广义的宏观政策。
虽然广义的宏观政策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但是符合宏观政策本质(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它们一般被称为狭义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的广泛运用源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当经济体受到总需求或总供给等外部冲击时,由于价格与工资黏性及公众“动物精神”的存在,市场资源配置在受到冲击后不会迅速回到均衡状态,从而使经济呈现出扩张或紧缩的短期波动现象。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宏观政策缓冲外部冲击,从而实现对短期波动的逆周期调节,这就要求调控工具具有灵活有效、时滞较短等特点。理论研究与各国政策实践均表明,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为核心的狭义的宏观政策最适合用来对短期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www.xing528.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也越来越聚焦于狭义的宏观政策,尤其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宏观政策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十三五” 规划也要求,宏观政策要“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此外,中国正在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应该构建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宏观政策体系,只有这样,经济体制和宏观政策体系才能相互匹配,真正提高宏观政策效率。有鉴于此,本章主要评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同时为了研究的完整性,兼顾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的协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