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资源市场化改革滞后,激励制度未完善

科技资源市场化改革滞后,激励制度未完善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一是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突出,未能集中高效利用。三是短期考核机制和行政化干预影响了科技资源使用质量。目前我国70%的科研力量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脱离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唯核心期刊论、“以论文论英雄” 情况严重。科研人员跨体制、跨部门双向流动机制的缺失,影响了科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的有效配置。

科技资源市场化改革滞后,激励制度未完善

(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是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突出,未能集中高效利用。二是科技经费分配机制不合理。科研经费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科研立项交叉重叠、多部门重复申请经费所造成的浪费等现象也较为突出。三是短期考核机制和行政化干预影响了科技资源使用质量。片面追求短期效果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的探索和公共知识的创造,对科研项目的过度行政化干预也影响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四是创新型领军人才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等方面的自主权还比较有限。

(二)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应承担科技立法、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加强监管等引导作用和功能,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成果的供给者,企业是科研成果应用的主体。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大多数观点认为大学、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但实际上多数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重点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研究活动也不完全以技术开发与研究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的联合体、改制院所、中介组织应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强,政府更多地将宏观市场资源分配到重化工、房地产、基础设施等行业,反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不足,无法对从事技术创新的微观主体形成正向激励。要素市场扭曲和高级要素还未市场化,也使得资源配置难以聚集到技术创新上。另外,由于我国与世界前沿技术存在差距,企业更倾向于引进跟踪模仿国外技术、低水平复制生产能力,而不愿意走具有市场风险的自主创新道路。因此,企业难以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仍不顺畅,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 体系尚未形成(www.xing528.com)

科学产出与技术创新两个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突出表现为大学和科研院所与产业界之间的脱节,导致相关科学产出难以迅速有效地配置到产业发展的应用领域。目前我国70%的科研力量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人才与企业的脱离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始于1999年改制的科研院所,由于改革得不够明晰和彻底,出现了科研机构身份与行为的背离,也是造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的症结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应该说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中央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很高,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动力不足。

(四)科技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 形势的要求

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片面追求短期效果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的探索和公共知识的创造。唯核心期刊论、“以论文英雄” 情况严重。大量科研人员为获得晋升、项目经费,将大量精力用在发表论文上,难以潜心做科研。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不完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在,一是从评价体系上看,目前大学和科研院所以立项、发表论文、获奖和职称评定为主要导向,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二是从利益分配机制上看,由于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约定,导致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三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科研人员跨体制、跨部门双向流动机制的缺失,影响了科技人力资源在全社会的有效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