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徐善长,2017)。
(一)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油、气、煤等改革不断推进,政府定价范围大幅缩减,以“准许成本+合理收益”为核心的科学定价制度初步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7〕1941号),对未来几年的价格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聚焦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农业、涉企收费、市场价格监管等七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价格作用。[1]
(二)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转变政府职能(www.xing528.com)
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例,通过治理结构变化、资产负债表健康化和流程改造,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通过竞争等市场手段平等获得要素资源,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2]
(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作用,建立健全与“放权”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督考评机制,实现治理过程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变“烦苛管制”为“高效监管”。[3]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16〕30号)文件印发后,提出15项具体工作要点,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截至2017年 6月共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清理规范32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34项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中央层面累计取消、停征、减免收费543项,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