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它的目标是与兴办者有关的。不过,就国家倡导和同意发展自由贸易区这一行为而言,无论兴办者是谁,自由贸易区总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意志。因此,自由贸易区目标实际上体现在两个层次,首先是国家的意图,其次是兴办者的经济目标。
一般而言,不同国家兴办自由贸易区的目的有所不同。从历史上看,最初兴办自由贸易区的欧洲国家的目的比较简单,无非是通过便利的港口条件和优惠的入境政策,吸引世界各国的船商用自由贸易区进行转口贸易,借此扩大港口的影响力,赚取运营收入。或者是通过自由贸易区扩大对外贸易量,增加国家收入。后来,随着自由贸易区容纳功能增强,尤其是功能完善后,许多国家发现自由贸易区还可以实现部分国家宏观经济目标,例如通过发展多种产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有区别。相对而言,发达国家比较单一,主要实现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生产水平有限,发展对外贸易的实力不够,因此,自由贸易区还成为发展中国家塑造国家贸易实力的基地,这种贸易实力是通过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行为实现的。当然无论何时,国家兴建自由贸易区的意图的重点都是发展对外贸易,使之成为本国产品顺利通往国际市场的平台。所不同的是,各国针对自身具体条件的特殊性对自由贸易区的兴办目标做了调整或改动。总的来说,国家对自由贸易区的兴办意图与国家宏观经济的状况较一致。
与国家相比,兴办者的目标就更加明确。当兴办者为地区政府时,目的是发展地区经济。作为地区政府来讲,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其他地区,都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地区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眼光是多角度的,可以利用本地区的经济实力,向国内、国外辐射;还可以观察国内和国外的贸易优势和缺陷,利用自由贸易区将两种优势互补,形成自由贸易区即当地的优势,这表现为自由贸易区的集聚作用;或者直接以自由贸易区为平台,用国外的优势弥补国内的缺陷,或者相反。但是,最后一种利用方式,将自由贸易区打造为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基地,这一现象通常与政府的初衷相违背。当兴办者为个人或私有企业等,其目标比较单一,就是实现开发公司或个人的利润最大化,具体而言,就是希望通过自由贸易区的运营,区内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带动房地产增值。由此,自由贸易区所产生的效应可能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意图背道而驰,但从私有企业的角度看,它们总是以经济的本来面貌来制定战略计划和发展部署,它们所做的无非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也无可厚非。
2.自由贸易区的环境
自由贸易区的环境指: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环境、行政环境、国际或国内的经济政治背景。上述条件对不同目的和功能的自由贸易区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
自然条件主要指地理位置。通常而言,地理位置包括自由贸易区是否处于国际重要航道、是否拥有天然优良的港口条件、是否具有较强的航运辐射范围等。这种自然条件的优势对以转口贸易为主营业务的自由贸易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知名的汉堡、科隆和伊基克都具有天然的自然条件优势。反之,没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转口贸易就比较困难。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建筑和辅助设施等。交通指通往区外的飞机、火车、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及区内的地铁或公路条件。建筑包括标准厂房和按不同要求设计的经营场地。辅助设施指区内为美化生活环境而建设的公园、健身、购物和教育场所,以及配套的水、电、气、通信网络等。
政策环境是指政府对涉及自由贸易区运营的方方面面规定,包括关税豁免优惠、所得税和其他税收的减免、信贷政策和补贴优惠、财务政策的优惠、外汇使用的规定、各种基础设施使用的优惠、投资安全的保障、行政和海关手续的简化,以及放宽的贸易保护政策等。由于自由贸易区是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多数自由贸易区正是借着与众不同的政策规定,吸引了首批投资,是自由贸易区发展初期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政策环境决定了区内企业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所产生的运营效率是影响投资者决策最重要因素。政策环境应相对固定,朝令夕改的政策使投资环境不稳定,使投资者信心不足。
行政环境指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及其管理原则与策略。贯彻集中、统一、精简、高效是自由贸易区管理机构应具备的特点。许多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都直属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领导,管理机构实行一元化的领导,统一管理区内事务,协调各方面关系,各部门联合办公,提供“一揽子”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必须是权限相对集中、层次少、高效能的机构;具体的运作应是机动灵活、决策迅速,不为其他行政机构所干扰与掣肘;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照章办事,科学管理。
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环境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自由贸易区的兴建、发展和衰败。以科隆为例,“二战”后,科隆依赖战争建立起来的经济系统迅速瓦解,正是在失业的威胁下,科隆才开始建设起来;而南美的一些国家却因为连年的内战,无法将业已开办的自由贸易区维持下去。经济环境的波动也是引起自由贸易区变动的重要因素,高涨的国际经济形势必然带来自由贸易区的繁荣,而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低迷往往是造成自由贸易区走下坡路的原因。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后,全球贸易的不景气和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对科隆自由贸易区产生了影响,科隆的效益比60 年代的高峰时期下降了1/3 之多。当然,国内的经济环境也是决定自由贸易区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当国内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对自由贸易区的需求就很强,自由贸易区就更加能发挥其作用;弱国的自由贸易区,在国际贸易上所处的地位则无法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除了上述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国内对产品需求,也构成了自由贸易区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的重要性在于它引导着自由贸易区日常运营。
总的来说,自然条件是不易改变的环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都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改变的,客观条件不允许基础设施不断的改建,而投资者对政策一贯性的要求又迫使政策环境不能轻易改变;最后,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是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可以认为正是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的动态变化,推动自由贸易区这个经济系统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着。而自由贸易区系统的缓冲和应变能力就表现在,自由贸易区应付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环境改变的速度和程度。如果能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国际国内的需求变化,如果能抵抗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突变冲击,改变运营战略,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就是成功的。
3.自由贸易区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经济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自由贸易区也不例外,在自由贸易区内最活跃的,也是最终实现自由贸易区目标的正是企业。企业的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变化而变化。
当自由贸易区主要是进行转口或贸易等单一的经济活动时,自由贸易区内最主要的是贸易公司,以及为贸易公司服务的船舶公司、集装箱运输公司、银行、仓库等。随着转口贸易量增大,来往船只数量增多,船舶检查和维修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会出现为船舶服务的公司,船舶维修业会逐渐发展起来,最后甚至可能在自由贸易区内形成一个大型船舶生产基地。
当自由贸易区内出现加工工业之后,情况就复杂起来。因为一些专门进行出口加工的工厂,可能会委托其他公司协助其进出口活动。
当自由贸易区内进驻的投资者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各不一样时,业务关系逐渐复杂起来,自由贸易区内的功能会完善起来,物流、金融、保险等业务也会顺应需求自然诞生。于是,贸易公司、生产型企业、航运公司、物流公司、银行、保险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仓储企业、广告公司、律师和会计等中介机构将会在这里集聚,形成一个以贸易公司、生产型企业为中心的复杂的业务关系网。
4.自由贸易区的输入输出关系
自由贸易区的输入和输出的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讨,一种是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根据输入、输出的形态进行分类。
按生产要素分,输入自由贸易区的是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商品等,输出的是商品、产品以及利润。(www.xing528.com)
根据形态分,分为实物、资金和信息三类,实物包括产品、原材料、商品等,资金指对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和运营,信息是来自外界的需求信息、经济波动信息和政策信息。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都以信息的形式输入自由贸易区,这些政策、经济波动、国际国内的需求都以动态的信息的形式输入到自由贸易区内,投资者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决策,于是就引起了资金和实物在自由贸易区的输入、输出以及在区内的流动。
5.自由贸易区系统结构图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自由贸易区的系统结构绘制在图2-4 中。
图2-4 自由贸易区系统结构图
(二)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其他社会系统,自由贸易区在其目标、环境和活动及其逻辑关系方面有更特别的地方。具体而言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特征是目标有明显的功利性,其环境更具开放性,而其构成要素的运营活动更具自由性。
1.功利性
一个社会系统总是有其目标的,这个目标是社会系统不断运行发展所要达到的状态。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在于其目标的“功利性”。
这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作用分不开,兴办自由贸易区总希望能将其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企业进驻自由贸易区也是为了能在自由贸易区获利。正是企业的这种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为国家实现其目标奠定了逻辑基础。
国家的功利性可以通过制定适宜的政策来实现,而企业的功利性则表现为“用脚”对自由贸易区的运行环境投票,从而影响国家目标的实现。
2.开放性
开放性是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特征,这是因为所有兴办它的国家无一不是本着利用自由贸易区—这个与国际经济最有效地联为一体的“国际贸易平台”,作为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运行的循环体中的工具。因此,从兴办之初,自由贸易区就是以尽可能高的开放程度为主要特征出现的。
而且“开放性”是“贸易”的客观要求,没有开放性,自由贸易区以国际经济舞台为背景的对外经济活动根本无从谈起;没有开放性,自由贸易区更不可谓为市场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产物。
3.自由性
自由贸易区内经济运行的根本特点是以更加自由的方式进行。设区政府为减少经济的扭曲,通常在区内实施比其他区域更宽松的政策。因此,自由贸易区内经济活动能够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主要呈现出以资金为纽带、利润为目标的颇具活力的经营状况,企业受到这种经营环境的吸引,也会增加投资,最终实现国家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4.三者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上述自由贸易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存在一定逻辑关系。系统的环境决定着系统向目标演变的时间长短,是决定着能否实现系统的目标的客观条件;系统内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系统向目标演变的可能性,是系统目标实现的主观因素。据此,自由贸易区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首先,功利性目标实现与否,受自由贸易区开放程度和经济运行自由程度的影响。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和经济运行自由是实现自由贸易区功利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次,功利性目标最终决定了自由贸易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因为,所有政策都应根据国家设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设计,而这些政策要发挥作用还要依据投资者功利性目标来设计。政策实施的结果,表现在自由贸易区开放性和自由性上。
最后,自由性和开放性是投资者选择自由贸易区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自由性直接决定着企业运行的效率,而开放性更大程度决定了企业的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