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开展背景
崇左市是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而发展起来的边境口岸城市、年轻的国门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是中越“两廊一圈”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兴城市之一。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崇左市在巩固提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活动成果基础上,开展“美丽崇左• 幸福乡村”建设活动,其中示范带建设选择在了新和镇。新和镇是全国“甜蜜小镇”,依托黑水河沿线秀丽风光、乡土文化,崇左市在江州区正式启动了新和黑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总面积18.65 平方千米,涉及黑水河沿岸的16 个屯 750 多户,近3000多名群众,新和镇卜花村和江州镇保安村是两个增减挂钩示范工程。
(二)项目区概况
江州区是崇左市唯一的城区,是崇左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桂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居左江中上游;东接扶绥、南邻宁明、西连龙州、西北靠大新、北毗隆安;南面有322 国道南(宁)—凭(祥)公路、312 省道板(利)—德(保)线穿境。江州区行政区划面积2901 平方千米,辖7 镇、2 乡、98 个村民委员会和16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10 个村民小组。
新和镇位于崇左市江州区西北部,东北面与大新县接壤,西南与龙州县交界,距市区28 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无冬,夏季无酷热,常年平均气温22.2℃,年平均光照时数1634.4 小时,全年无霜期346 天,水源丰富,水利条件好,新和镇内及附近主要河流有黑水河。全镇总面积265 平方千米,总人口1.98 万人,辖8 个村委会1 个社区居委会,共有13 个居民小组、65 个自然屯、19 个镇直单位。2017 年,新和镇重点推进江州区10 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项目、兴和家园、惠利民生“双高”器材设备、大塘年产30 万吨微生物肥料和秸秆饲料项目,完成甘蔗种植面积12.13 万亩,完成双高基地建设1.92 万亩。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和镇积极争取上级1400 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村庄建设。2016 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226 万元,增长8.2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68 万元,增长44.9%;企业总产值4213 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831 元,增长7.02%。2018 年9 月,新和镇被批准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让乡村更好地享受到城镇化经济发展的红利,江州区依托黑水河沿线秀丽风光、乡土文化,构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江州版”的农旅融合新格局,着力打造新和镇黑水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以及集乡村风貌展示、田园观光体验、水上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崇左市首条水上乡村风情旅游带、崇左市三产融合发展先行区,对新和镇卜花村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项目,以撬动该村新农村风貌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卜花村,位于江州区新和镇黑水河畔,距崇左市区约40 千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碧水围绕、竹影婆娑,自然景色秀丽宜人,全村有780 户2455人,2017 年卜花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90 元。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村里“脏乱差”现象显得更加的突兀,全村没有水泥路,猪圈、鸡窝、牛栏臭气熏天,通道里堆满柴火、杂物,一到下雨天,到处污水横流,难以行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地村民在党员、乡贤和理事会的带领下,已自发对一些废弃破旧房屋、猪牛栏、铁棚进行了拆除,开垦种植有甘蔗、玉米、龙眼等农作物和果树,但还有小部分地块长满杂树杂草,处于丢荒状态。(见图7-7 和图7-8)
图7-7 卜花村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前废弃房屋照片
图7-8 卜花村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前村民自发复垦后荒废的土地状况
(三)项目实施情况及取得成效
2019 年6 月1 日到9 日,江州区新和镇卜花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正式启动,江州区政府组织设计单位,深入拆旧区村庄现场,与当地村委以及村民代表一起进行了现场踏勘,详细调查了各片地块地貌现状、土壤性状、种植情况,项目区水源条件、主要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的运行情况、复垦存在问题等,并充分尊重当地村民意愿和诉求,结合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最终确定了155 个拆旧地块,涉及拆旧面积5.9578 公顷,主要为村庄废弃闲置用地,均已纳入所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综合整治范围。这些用地大部分群众已自发开垦种植蔬菜、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和龙眼、柑橘等果树,小部分长满杂树、杂草,处于丢荒状态,其余主要覆盖有竹子、桉树等植被。拆旧地块权属明晰且无争议,土地权属人已基本同意,将该地块尽可能复垦为耕地,复垦后拆旧地块的新增耕地和其他农用地仍归行政村村委会集体所有。
在前期充分与当地村民沟通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单位结合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因地制宜,按照优先复垦为耕地的原则,科学确定土地复垦方向,把现状闲置的建设用地尽可能地复垦为农业用地,采用土地复垦区与周围耕地尽量集中连片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拆旧区总面积为5.9578 公顷,预计复垦农用地面积5.9578 公顷,其中复垦为耕地的面积(全部为旱地)4.9416 公顷,园地面积0.8414 公顷,林地面积0.1166 公顷,沟渠面积0.0582 公顷。由于拆旧区大部分地块中的废弃房屋已被村民自发拆除,已节约了部分项目成本,预计拆旧区总投资为130.14 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为4.74 万元,占总投资的3.64% ;其他费用为121.62 万元,占总投资的93.45%,费用支出较多的主要是前期工作费和挂钩项目专项工作经费,这两项费用占其他费用的65%,拆迁补偿费为0.25 万元;不可预见费3.79 万元,占总投资的2.91%。按土地复垦拆旧区实施面积5.9578 公顷,亩均投资14562 元/ 亩。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经费预算中新增了管护奖励金费用,共计17.87 万元,根据《江州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方案》设置,土地权利人自愿腾出土地予以复垦的,按2000 元/ 亩的标准给予管护奖励;若属于自愿退出宅基地予以复垦的部分,则按20000 元/ 亩的标准给予管护奖励;待项目验收通过报上自治区原国土厅备案入库后进行拨付。项目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为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使项目实施完成后对今后的项目起到示范的作用,江州区政府在前期资金筹措中通过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予以解决。
项目组在决定复垦方案之前,与村民组织和村民进行了深入沟通,充分了解到,当地群众要求复垦的意愿强烈,希望通过对拆旧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地力培肥,将土地复垦成耕地和其他农用地,提升土地经济价值,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此外也希望政府通过将复垦后的土地指标和收益反哺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基于良好的群众基础,项目组通过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措施,将5.9578公顷的村庄废弃闲置用地实施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在复垦过程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壮乡文化、农耕文化内涵,按照本地的传统和习俗,不大拆大建,变“三废”为“三微”,对农村废弃宅基地、废弃辅助用房、废弃晒场和杂物堆放地等“三废”进行清理和整治,建成了精致精美的“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同时完善了一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修建村屯道路1906.43 米,篮球场1 个,安装太阳能路灯250 盏。不仅解决了农村建房和村庄建设“多、散、乱、差”的突出问题,还打造了人在景中、景在村中、村在画中的生态宜居幸福壮乡美景。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还让灰瓦白墙、图腾、铜鼓等壮乡元素与农村青山绿水环境相协调,以壮美村庄承载浓浓诗意、留住美丽乡愁。(www.xing528.com)
同时,通过乡村风貌提升,结合依托黑水河沿线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秀丽风光,积极融入黑水河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将增减挂钩指标收益除去支付项目实施成本后全部返还农村,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项目资金反哺农村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加城乡融合的动力、乡村发展的活力、乡村振兴的底气。依托村庄自然风貌特色和壮乡文化底蕴,打造一条“显山显水、推窗见绿,千米一园、百米一景”,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及民宿、漂流、农家乐等旅游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精准脱贫,不断释放自然资源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见图7-9)
图7-9 卜花村项目实施前后对比
(四)亮点分析
1.坚持“两个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崇左市高度重视土地综合整治,坚持“一个规划”引领、“一个方案”统筹,对全域土地资源进行全要素、多手段、高效益整治和修复。一是坚持“一个规划”引领,按照全域全类型用途管制的要求,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实用性规划,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依据。二是坚持“一个方案”统筹,结合当前乡村振兴、乡村风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因地制宜编制了59 个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94 个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2.打造“红色引擎”,团结带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
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将村屯干部、驻村队员、农民群众团结起来,打造“红色引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群众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凝聚干群力量、攻坚克难。
3.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群众利益
突出群众主体,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鼓励采用以奖代补、委托代建、先建后补等方式,规范有序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
4.多模式创新,探索“土地整治+”路径
崇左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整治+ 农业+生态+旅游+ 乡村风貌提升”的“1+N”模式,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将土地整治项目指标收益按比例返还农村,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项目资金反哺农村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城乡融合的动力、乡村发展的活力、乡村振兴的底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