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恩特质和情绪的基本解读

感恩特质和情绪的基本解读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情绪的归因特征来看,感恩情绪也常常与骄傲情绪进行对比。此外,基于明显的道德特征,感恩与其他道德情绪如共情一样,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共情情绪是对应他人需求的一种情感回应,而感恩情绪是对他人恩惠的回应。

感恩特质和情绪的基本解读

(一)感恩的定义

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文“gratia”,包含慈悲、善意和感激之意(Emmons and Shelton,2002)。在中国,感恩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今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目前比较权威的词典中对感恩的解释如下:《辞海》将感恩解释为“感恩戴德”,其中“感”为“感谢;感激”,“恩”为“恩惠,待人的好处”;《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另外,《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感恩的含义为“being grateful;readiness to show appreciation for and to return kindness”,即表达感激并回报善意的意愿。

具体到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感恩(gratitude)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文献梳理,感恩的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认知观点:基于认知的视角,感恩被视为个体对所受恩惠或帮助的积极认知结果,以及对自身所获利益的外部归因(Weiner,1986)。(2)情绪观点:即感恩是一种移情情绪,其核心是人们在受到恩惠之后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感激、愉悦等(Lazarus and Lazarus,1994)。(3)特质观点:该观点认为感恩是个体识别自身所获利益中他人的帮助,并通过感恩情绪做出积极回应的一种人格特质,反映了个体体验感激情绪的可能性和心理倾向(McCullough,Emmons and Tsang,2002)。特质感恩高的个体倾向于更容易、更频繁、更强烈地经历和表达感恩。(4)美德观点:该观点强调感恩对社会的积极价值,认为感恩是一种推动个体关心他人和传递社会支持道德情绪(McCullough et al.,2001)。综合上述四种观点,可以发现感恩的本质是一种情感体验,具体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理解:一是状态性的感恩情绪,具有外显、冲动和即时性的特征;二是特质性的感恩情感,表现为内隐、稳定和持久性的特征。

围绕感恩的基本定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感恩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进一步拓展了感恩的内涵。例如,根据感恩的产生原因,Lambert和Laurent(2010)将感恩分为利益驱动感恩(benefit triggered gratitude)和普遍感恩(generalized gratitude)。其中,利益驱动感恩是指个体在得到他人具体帮助时产生感恩,而普遍感恩则延伸到对生活中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有价值的事物的感恩。此外,基于感恩的对象属性,丁如一等(2014)将感恩分为对人的感恩与对自然的、对上帝的感恩等。而Watkins等(2003)则将感恩划分为三个维度:对他人的感恩(appreciation for others)、对简单事物的感恩(simple appreciation)、充实感(sense of abundance)。其中,对他人的感恩针对社会交往中他人的帮助,对简单事物的感恩表现为对生命、自然美景等抽象事物的感恩,充实感则体现了个体对生活的满足,较少体验到不公平、愤怒、不满或被剥夺等负面感受。因此,相较于对社会感恩的维度,对简单事物的感恩和充足感维度则属于非人际来源的感恩,进一步丰富了感恩的范畴和内涵。(www.xing528.com)

(二)感恩与其他情绪的区别

感恩作为一种具有道德特征的积极情绪,学者们在研究中经常会将感恩与其他情绪如亏欠、骄傲、共情等进行对比和区分,探索感恩特有的情绪特征及影响作用。早期的研究者曾将亏欠(indebtedness)和感恩作为一种情绪,认为两者均是个体接受恩惠后的常见反应(Greenberg,1980;Trivers,1971)。然而,近来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情绪来源、情绪效价及其导致的行为倾向(Tsang,2006b;Bartlett and DeSteno,2006;Watkins et al.,2006)。首先,感恩相较于亏欠具有更为广泛的情绪来源。除了获得他人的帮助这一人际来源,感恩还存在于非人际环境中(Emmons and Crumpler,2000)。例如,当面对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如阳光、大海、花草树木时,人们也会产生感恩,而亏欠感则仅限于人际交往中,与互惠规范相关。其次,在情绪效价上,感恩给人带来的情绪体验往往是积极而愉悦的,而亏欠情绪下个体会认为自己有义务或责任偿还他人的恩惠,因此常常伴随着觉醒、焦虑等不舒适的情感体验(Greenberg,1980)。最后,当人们体验亏欠感时,注意焦点会变得狭窄,倾向于对受恩者做出等价的回报行为,而感恩情绪下,人们会参与更多亲社会行为,而不仅限于施恩者(Bartlett and DeSteno,2006)。

从情绪的归因特征来看,感恩情绪也常常与骄傲情绪进行对比。具体而言,感恩和骄傲同属积极情绪,且情绪的产生都伴随着积极的结果,但两种情绪在归因指向上存在显著的区别。骄傲情绪下个体会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身,而感恩情绪下个体则会在积极结果中识别和承认他人的贡献,因此是一种外部归因的情绪(Schlosser,2015)。此外,基于明显的道德特征,感恩与其他道德情绪如共情一样,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不同的是,共情情绪是对应他人需求的一种情感回应,而感恩情绪是对他人恩惠的回应(McCullough et al.,2001)。感恩虽然与其他积极情绪具有共同特征,但又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是一种独特的具体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