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情绪与来源国信息匹配关系的实验研究

探究情绪与来源国信息匹配关系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实验为2×2的组间设计。120名被试被随机分派到4个实验组,最终获得有效数据113份。实验选择果汁产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群体熟悉而且具有购买力的一个品类,并且通过前测表明在果汁品类上存在来源国的效应。由此说明,实验材料本身不会引起喜好的偏差。在情绪启动成功的前提下,进一步验证情绪指向对情境性自我建构的启动作用。

探究情绪与来源国信息匹配关系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和执行过程

研究者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在上海某重点高校招募到120名本科学生参加实验,男生占43.4%。本实验为2(来源国:美国/中国)×2(情绪:高兴平和)的组间设计。实验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30人一组参加实验,每个参与者均会获得一份价值3元的小礼品,除此之外,每组进行一次抽奖,中奖者获得100元的现金奖励。120名被试被随机分派到4个实验组,最终获得有效数据113份。

由同一名主试负责每次的施测工作,并且采用了双盲实验设计,即主试和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的目的。被试被告知此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请他们回忆一段故事,之后完成一个对广告产品的评价,两部分之间没有关联。第一个实验任务即为情绪启动,实验借鉴了Tiedens和Linton(2001)、Agrawal等(2007)的研究,采用情绪故事回忆的方法来启动即时情绪状态。针对一半的被试,主试要求他们尽可能详细地回忆一次他们感到高兴、快乐的经历,然后进一步提示被试“回忆的时候要想想事情是怎么样发生的,你当时的感受、表情如何,有没有具体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之后,被试有10~15分钟的时间把想到的故事写下来。相应地,另一半被试请他们回忆感到平和、安宁的情绪体验。当被试完成之后,主试发放情绪评定量表,请被试根据当时的情绪体验程度对6个描述情绪状态的形容词进行1~7的等级评分,7表示“非常强烈的感受”,1表示“一点没有感受”。这6个形容词分别是:表达平和情绪的“平和”“宁静”“安详”,表达高兴情绪的“高兴”“欢快”“喜悦”。笔者参照Agrawal等(2007)的实验设计了该情绪评定量表,并且情绪评定词是以随机顺序的方式呈现给被试,其中高兴情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8,平和情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8。

在被试完成情绪回忆和情绪状态的自我评定后,请他们在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10句以“我是”开头的句子补全任务。句子补全任务是检验情境性自我建构(独立自我或相依自我)是否得到启动的常用方法(Oyserman and Lee,2008)。

第三部分的任务是请被试对一个即将上市的果汁饮料进行评价。果汁采用虚拟品牌名称“万奇”。实验选择果汁产品是考虑到这是学生群体熟悉而且具有购买力的一个品类,并且通过前测表明在果汁品类上存在来源国的效应。笔者请20名大学生回答“您认为在果汁产品上是中国的产品更好还是美国的产品更好”,采用1~7的等级评分,7分代表中国,1分代表美国。结果表明来源国优势更偏向于美国果汁产品(M=3.01)。被试首先阅读一张广告页,广告页上的主要信息为来源国(中国/美国)、产品基本属性和产品图片(详见附录2-2)。在正式施测前,笔者对去除来源国信息的广告页进行了前测,20名大学生对广告页的各项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对产品形象的喜好度、广告图片背景的喜好度、产品属性评价、广告整体的喜好度,评价采用1~7的等级评分,从“非常不喜欢”到“非常喜欢”,结果表明在上述5个评价维度上,评价分值均保持在3.73~4.67的中等偏好水平,学生对“万奇”这一品牌名称表示陌生(熟悉度M=1.46)。由此说明,实验材料本身不会引起喜好的偏差。在正式实验中,被试在观看完广告页后要完成3个评价项目:①您对广告的喜好度;②您对万奇果汁的喜好度;③您购买万奇果汁的可能性。题目为1~7的等级评分。

在评定完产品广告后,笔者请被试对自己的“爱国主义”表现进行评价,此量表选取自Han(1988)的研究,由4个项目构成:“我应该购买中国的产品,因为我是中国人”,“如果购买了国外的产品而不是本国的我会觉得愧疚”,“国外进口产品在逐渐损害中国市场”,“国外进口减少了中国的就业机会”。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0。最后,请被试回答背景信息题。

(二)实验结果

1.情绪启动的检验(www.xing528.com)

情绪状态的评定结果表明在高兴分量表上,回忆高兴情绪的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回忆平和情绪的实验组(M高兴=4.72,M平和=4.13,F(1,112)=8.10,p<0.01);而在平和情绪分量表上,回忆平和情绪的实验组分数显著高于回忆高兴情绪的实验组(M高兴=4.74,M平和=5.56,F(1,112)=13.01,p<0.001)。说明情绪启动成功。在情绪启动成功的前提下,进一步验证情绪指向对情境性自我建构的启动作用。

2.自我建构的检验

针对10个以“我是……”开头的句子,我们请两位不知道实验目的的研究助理分别进行句子编码。依据Kuhn和McPartland(1954)、Trafimow(1997)等人提出的编码原则,将“我是”句子按照自我建构的概念分为三类:①当个体对自我的理解是依据内部属性时,如“我是聪明的”“我是善良的”,则归为独立自我,赋值为1;②当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是依据群体关系时,如“我是某大学的学生”“我是中国人”,则归为群体范畴,赋值为2;③当个体对自我的理解是站在与他人关系的角度上,如“我是妈妈的女儿”“我是她的男朋友”,则归为他人关系的范畴,赋值为3;另有个别与自我认知不相关的句子不予以分析,赋值为0。两位研究助理对句子编码的相关度为r=0.91,经过讨论后再进一步统一编码。最后,将每一类别中的句子数量除以句子总数获得在该类别上的分值。一般而言,独立自我和相依自我分别对应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编码分析(Trafimow,199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独立自我,高兴组分数高于平和组(M高兴=0.74,M平和=0.62,F(1,112)=7.25,p<0.01);而对于群体类别,平和组分数显著高于高兴组(M高兴=0.15,M平和=0.25,F(1,112)=8.24,p<0.05)。这说明不同指向的情绪启动了不同的情境性自我认知,自我指向的高兴情绪启动了独立自我,他人指向的平和情绪启动了相依自我。

3.因变量的检验

因变量依然是对广告和产品的喜好度与购买意愿的评价,与实验1相同。因变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8。采用2(情绪:高兴/平和)×2(来源国:美国/中国)的方差分析,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协变量。当以对广告和产品的喜好度为因变量时,情绪和来源国的主效应、情绪×来源国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但当以购买意愿为因变量时,情绪的主效应不显著,来源国效应达到边缘显著水平(F(1,113)=2.95,p=0.053),美国产品的购买意愿高于中国产品(M美国=5.46,M中国=4.93)。情绪和来源国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F(1,113)=5.51,p<0.05)。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交互作用的产生是由于在高兴条件下,美国产品的购买意愿高于中国产品(M美国=5.93,M中国=4.81,F(1,112)=8.97,p<0.005),而在平和条件下,中美两国的产品没有显著差异(M美国=4.93,M中国=5.03,F(1,112)=0.08,p=0.78)。具体结果如图2-1所示。这一结果证明了H1a成立,但是H1b没有得到证明。

图2-1 情绪与来源国信息的交互作用

本实验表明了在平和情绪下,来源国效应消失,被试对中国产品和美国产品具有相似的偏好;在高兴情绪下,来源国效应显著,其原因不是因为中国产品的购买意愿减弱(与平和条件相比),而是由于美国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强。在下面的研究中有必要设立控制组,将实验组结果与不受情绪影响的来源国效应进行比较。另外,对于本实验的因变量出现广告和产品态度差异不显著,而购买意愿差异显著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有必要进一步验证广告和产品态度作为因变量的实验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