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和C.R.罗杰斯等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自我实现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独立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的。
1)需求理论
需求理论(Needs Theory)是最具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在学习中应重视人的因素。学习要尊重学习者的意愿、需要、情感和价值观,把学习者看成是主体。在工作场所的学习活动中,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释雇员为什么对某一种学习成果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需求”(need)是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每一时刻感到的不足。“需求”激励人们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来弥补不足。马斯洛和奥尔德弗需求理论关注的是生理需求、相关需求(与他人交往的需求)和成就需求(自尊、自我实现)。马斯洛和奥尔德弗认为,人们首先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然后随着低层次需求的满足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如果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会停留在这些需求的满足上,而相关需求和成就需求则不会引起注意。奥尔德弗和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不同主要在于,奥尔德弗认为若高层次的需求未被满足,雇员会重新关注低层次需求,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需求理论的另一层含义是给雇员提供了参加培训计划的选择自由。给雇员参加培训班的选择权可提高其学习动力。这是因为受训者可选择最符合他们需要的培训课程。如果学习者的问题与学习者能发生切身关系,就能很好地激发他学习的动机,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需求理论还强调学习是一种全脑的投入。在学习中,左脑是控制逻辑、线性、分析、语言等学习内容的,而右脑是控制直觉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等的。传统的教育强调的是左脑的功能。需求理论强调应该同时发挥右脑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发挥体验的作用。在学习中融入情感、认识、行动等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理论对培训活动的指导作用。需求理论是以管理学中对需求的研究为基础的,很自然使这一理论在企业中比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更有影响。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以体验为主的培训方法——包括模拟、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就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当然,需求理论并不是被动地看待学习需求,它也重视对学习需求的激发。由于人类具有好奇性,具有在满足了一个需求后进一步追求更高需求的特性,所以,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产生自发的学习。
同时,这一理论也要求培训者改变态度,他们只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培训者需要与受训者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系,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需要同感理解(换位思维)。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www.xing528.com)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Carl Rogere)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说为代表,其基本观点如下:
①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刺激和反应的总和:罗杰斯认为,要了解考察人的学习过程,只了解外部情境和外部刺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习者对外部情境或刺激的解释和看法。
②学习是学习者潜能的发挥。罗杰斯认为,人类是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学习潜能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所以,教学的任务就是创建一种有利于学生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确定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
③学习的内容应是对学习者有价值的知识经验。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了解到他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可能成为最好的、最有效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④学生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罗杰斯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他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所以,罗杰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学习论,也反对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来解释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人潜能的成长,鼓励人们自我实现、积极向上,这对革新过去学习理论的弊病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其学习的机制无疑异常复杂,尚待进行系统的大量研究,且人本主义学习观过于强调实现先天潜能的内在倾向,忽略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于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这正是它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