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兴起的。它根源于认知主义,主要也是对认知问题的研究,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在与社会和组织的人际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第一,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现实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镜面式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第二,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主体的认知结构亦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建构主义的先驱。
建构主义的主要学习观点有:
1)学习是学习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他或她自己积极的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的什么人呈现给他们的东西。学习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解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联系,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该理论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已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收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2)学习这一特殊的建构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
学习并非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适当的环境不仅是学习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力的发展方向。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立场,教师和学生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学习不能被看作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学习共同体”的共同行为,或者说共同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传统的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这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是按概括水平的高低分层次排列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建构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其中关键概念是结构性知识,而网络的其他方面含有非结构性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而且认为这是高级学习的结果。
4)学习被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www.xing528.com)
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可以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低级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能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的领域。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所涉及的是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概念的复杂性和概念实例间的差异性是结构不良领域的两个主要特点。斯皮罗认为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去,都有大量的结构不良的特征。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靠简单地提取出某一个概念原理,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发展。该理论在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学的条件以及教学方法和设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富有创见的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对于教学与培训的有效实施具有积极意义。培训师要超越单纯讲座或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灵活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及交互式教学等方法。
随机通达教学,即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以便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建构对所学知识的意义。
情境性教学,即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任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辅助学习”为基础而提出来的,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总结、澄清和预言等步骤,监控学习的过程,并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教学方式。
同时,建构主义对教学和培训具有借鉴意义的还有如下观点:第一,培训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主体的作用,培训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第二,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符合,因为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使学生接触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才能使学生进行高级的学习;第三,学习要注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强调讨论和合作学习;第四,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培训师提供充分的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