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人肉代购到王老五,一代快递巨头的成长经历

从人肉代购到王老五,一代快递巨头的成长经历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快递行业的服务,拼的核心,一是送货速度快,二是保证货物安全不丢件。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快递企业。此外,顺丰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运送快件。同年,顺丰申请建立航空公司获准运营,并一次购买2架飞机,这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飞机。

从人肉代购到王老五,一代快递巨头的成长经历

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1992年,著名的南巡讲话之后,深圳加快改革步伐,下海经商开始火爆。

1993年,有一个22岁的年轻人,名叫王卫,最初在顺德一家印染厂打工,经常要把样品带给香港客户看。穿梭在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他,有时受人之托,捎带货物,成了“带货小伙”,俗称“人肉代购”。[1]

随着指带的货越来越多,用拉箱再也装不下,但下游需求还是相当旺盛时,王卫突然意识到:这是个商机。同年,王卫向父亲借了10万元港币,和5个朋友一起,在广东顺德正式成立了一家小微企业,名叫顺丰。从那以后,王卫以低价抢滩的策略,吸引了大批客户。[1]

这是一个大时代给你的红利。那一瞬间,如果你灵机一动,机会就抓住了;如果你没抓住,那就继续屌丝的生活。在年轻人王卫深耕深港两地物流的同时,大陆的民营快递产业也开始萌芽。

1993年,杭州市湖墅北路,恰巧也有一位印染厂工人,名叫聂腾飞,和他的小舅子陈德军,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他们的公司取名“神通”,寓意为“神通广大”。可是当时,他们都是纯屌丝,公司的资产只有一间破旧房子,一个沙发,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直到1994年,“神通”开始在上海设点,从四平路到东大名路,再到东长治路、唐山路、辽阳路……此后,“神通”先后更名为“盛彤”“申通”。

申通和顺丰,一个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一个在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其创始人都是从印染厂工人起步,开始了各自的扩张步伐。

到1997年,王卫只有26岁,但他的顺丰已经局部垄断了深港货运。那时,在顺德到香港的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承运。之后,王卫意识到,仅仅抓住深港市场,还远远不够。在更加广袤的内陆,还大有市场。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这一年,申通和顺丰都做了个重要决定: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

申通从长三角开始快速扩张,南京、苏州、义乌绍兴、北京,先后设下网点。而同期,顺丰也采取“自然延伸”式的扩张,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布网点。

那时的扩张路线,大家不约而同采取了一种重要模式:加盟。这种靠地方运输、小老板自发加盟的形式,虽扩张较快,但网点规划混乱,埋下了不少隐患。

1999年,放权已久的王卫发现,加盟商自成一体,不受约束,乱标价格,大有诸侯割据之势,某些大加盟商甚至抢走顺丰的客户,自行开公司做生意,成了顺丰的竞争对手[1]。对当时的场景,快递业观察者龚进辉曾有过描述。

加盟模式的弊端,显露无疑。快递行业的服务,拼的核心,一是送货速度快,二是保证货物安全不丢件。而在加盟模式下,揽件、送件环节,都在加盟商手中。这样一来,发货速度和货物安全,也就是这门生意的最核心部分,都可能受到影响。

从那时开始,王卫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果断收权,从加盟模式改为直营模式,即所有运输环节、全部流程,都由自己完全控制。

注意,这是一次重大的商业模式转换,从此,顺丰和申通,尽管同为民营快递企业,但其实在商业模式上已经分道扬镳,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路径。(www.xing528.com)

改革的阻力非常大。当时,顺丰给加盟商发出通牒,如果不愿将股份卖给顺丰,就必须离开。

2002年,历时两年多,通过强势收权、加盟模式改自营模式,顺丰艰难完成蜕变。它在深圳设立总部,将自身定位于国内高端快递,只做小件快递,打出的王牌就是三个词:

快、准、不丢件。这三个词并非广告,而是牢牢握住了快递这门生意的核心要素。谁能占据这三个要素,谁就赢得天下。

蜕变之后,接下来的故事,也就顺其自然了。2003年,阿里成立淘宝网,电商初露锋芒,快递行业随之飞速发展。同年,发生非典,顺丰的大本营处于重灾区,但由于当时人心惶惶、大部分人不敢出门,反而使得电商和快递业务量猛增。注意,最重大的商业机遇,往往是伴随着重大的政策变动,以及重大危机而来。

之前我们研究过,呷哺呷哺的单人小火锅,也是在非典中引爆市场。这世界上真正厉害的商人,总能够在危机中发现机遇。

非典疫情之下,航空公司生意非常萧条。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顺丰顺势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快递企业。

此外,顺丰与多家航空公司签订协议,利用国内230多条航线的专用腹舱运送快件。[2]而在同期,汇通才创立,中通才成立一年,圆通成立三年却一直亏本经营,韵达刚刚开始建立中转站。

2009年,新《邮政法》正式推行,快递业务准入门槛提高,优胜劣汰,行业开始洗牌。

同年,顺丰申请建立航空公司获准运营,并一次购买2架飞机,这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第一次拥有自己的飞机。此后,顺丰成为“快”的代名词,异地次日到达的口碑也让市场为之震动。

2016年前后,快递业刮起上市潮——2015年12月,申通借壳艾迪西;2016年1月,圆通借壳大杨创世;2016年5月,顺丰借壳鼎泰新材;2016年8月,韵达借壳新海股份;2016年9月,中通向美国SEC递交招股书。[3]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梳理顺丰的整个发展历程,其实,它只是做对了几件事:

1、加盟转直营;2、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小件赛道;3、抓住风口,建立航空公司,拥有自己的飞机。

这三件事中,浓缩着它对商业本质的精准判断:快递服务业,其实还是那三个词,即快、准、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