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前,这段时间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商品经济时代。
(一)改革政策概述
在软投入发展的第一阶段中,改革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解放思想和经济转轨的过程需要数年的时间,这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是综合政策投入。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将全部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
1982年,“八二宪法”颁布,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宪法支持。由此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转轨。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贯彻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87年9月,《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明确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随着《关于进一步放开小商品价格等有关问题的意见》《关于计划生产资料全国统一最高限价暂行管理办法》《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等文件的发布,我国的价格改革不断推进。
1.民营经济松绑期(1978—1983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打破了思想枷锁,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国家的经济体制还没有真正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经济发展如何更符合中国国情,如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生活也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这一阶段的民营经济只是处于松绑期,但在政策层面也是一个质的飞跃。
被国家收购的私营企业首次被允许经营,它们在工业产出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价格的灵活性也有所提高,服务业规模扩大。1978年从事个体经济的人员只有15万人,而到了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工商业者发展到1100多万人,是1978年人数的79倍。个体经济在政策松绑的情况下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初步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安排城镇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等做出了贡献。
2.民营经济发展期(1984—1991年)
1984—1991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198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颁布。
1988年,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确定了针对国家经济过热的情况进行治理整顿的方针,并在1989年相应政策逐渐出台。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是有益补充,私营和个体经济都属于民营经济,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清了主要障碍。1990—1991年间,大约200万人加入了私营经济。
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带后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并支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农村农业的改革
改革措施在农业领域率先展开。
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导下,全国农村逐步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划给了农民。在新政策的保护下,只要将合同规定的部分粮食缴纳给政府,农民就可以正式管理他们自己的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www.xing528.com)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小康”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
4.城市工业的改革
1979年,国有企业改革展开后,即便超过了计划配额,国有制工业依旧可以按照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价格销售商品,简称“价格双轨制”。此外,工业责任制允许个人或团体通过合约管理企业,这进一步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利改税制度的完善,有效地解决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
1984年5月,《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发布,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素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召开,中国城市改革自此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企改革经历了利润留成制、利改税、拨改贷等阶段,实现了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优化。《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办法》《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文件也相继发布。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使国营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随后,《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法律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步伐随之加快,通过租赁制、承包制、试行股份制等形式,实现“国营”向“国有”转变。
1989年,《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发布,对国家主要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提出基本要求,明晰了产业发展序列目录。
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市场的作用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二)开放政策概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首次开放了外商直接投资。邓小平为外国投资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这些经济特区相对自由。经济特区的数量与规模持续扩大,快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此后创办了更多的特区。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
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决定将杭州、南京、沈阳等140个市、县划入经济开放区。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经济依赖对外贸易的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以及对外开放水平,其定量表现是一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 DP之比。我国1952—2018年的外贸依存度变化如图3-7所示。可以看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处于5%—10%左右的较低水平。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从图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外贸依存度直线上升;第二阶段为1992—2001年,外贸依存度经历短暂下跌之后又开始直线上升;第三阶段为2002—2018年,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下降。这3个阶段也从侧面印证了软投入的三阶段区分的科学性。
图3-7 1952—201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
根据改革开放前后的外贸依存度差别,可以直观地得到结论:改革开放之后,综合政策投入是软投入中最先发展和见效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