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4 工程3:工业强基工程
【工程内容】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工程目标】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www.xing528.com)
【意义解读】
经过60多年工业化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工业已经初具规模,许多工厂内的国产装备都很精良,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同类装备相比,在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及工艺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为此,《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中的第三个是工业强基工程,其中的“四基”是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先进基础工艺。这“四基”是我国制造业目前最为薄弱的环节。如果“四基”没有得到突破,相应的工业基础就没有建立,我国制造业就不得不受制于人,这将是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表明国家在关注工业产品科技创新性的同时,也注重质量和可靠性。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等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工业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新技术层面,还体现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层面。德国“工业4.0”是工业发展经历过机械化(“工业1.0”)、电气化(“工业2.0”)、自动化(“工业3.0”)阶段之后,在长期发展的殷实基础上提出的构想;日本的电子产品世界知名,是日本原材料产业尖端的技术实力和精益制造模式所带来的成果。只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才能够促进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材料、关键零部件的发展,才能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