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以及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其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技术仍然滞后
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或半自动化生产为主的阶段,各类主要基础件的性能指标大体相当国外20世纪70—80年代水平。
(二)核心技术依赖引进
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更新换代也离不开国外原厂。尤其是重要的、高档的、技术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制造装备,引进依赖性更高,自给率仍然很低。
(三)产品以中低端为主
从产品结构来看,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竞争力。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专有技术,而是为发达国家企业代工生产。
那么,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首先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主要依赖购买国外产品;新能源汽车、计算机系统软件等处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尚未掌握核心;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创新水平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实际上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创新的活跃度不高,制约了整体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是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较少。目前发达国家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在2%~4%之间,发展中国家大多在1%以下。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不断增长,2013年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
(www.xing528.com)
图3-2 主要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比较
数据出处:世界银行
还有,标准化制定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诸多政策性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技术创新的实现。
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推动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才能带动本国长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所以,美国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重视的就是技术创新政策。据研究资料显示,美国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针对制造业推行的技术创新政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制造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曾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在当时的世界上遥遥领先,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无论是在本土还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都明显下降,由此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萧条。面对这种形势,美国政府组织了一大批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制造业企业的专家、学者对制造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改善运行和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是必须占有技术优势。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推进了以“技术创新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制造业重振计划,于1990年、1993年和1997年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业合作发展计划”和“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以推动美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创新带来的制造业重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大量迹象表明,制造业重振了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5.2%,高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9%,并拉动全国科技进步的40%。良好的制造业技术创新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依赖于健康的、具有技术活力的制造业。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同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通过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企业重返美国,意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美国国内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可以说,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意在夺回美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再工业化”不是原有工业化的重复,而是以高新技术注入制造业,形成美国制造业的优势。美国“再工业化”是要全面振兴国家制造业体系,大幅增加制造业产出和出口,以求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硬实力,实现世界“经济重心”的回归,并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
“再工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回归,它将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被普遍应用将成为一大趋势。美国新形势下“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就是一种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持续互动的过程。通过“再工业化”,一方面积极发展计算机、汽车,航空以及为大企业配套的机械、电子零部件等现有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医疗信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以确保在21世纪里持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NNMI)计划,意图重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2013年1月,美国总统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先进制造业项目办公室联合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2012年8月以来,美国已经成立了4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中心涉及的相关技术和产业有望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强大的制造业是实现再工业化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意图也充分证明,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优势是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此,发展制造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由量到质的根本转变。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毛伟明副部长所说:“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中国制造2025》中,一个亟须实现的转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