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管理
1.基础设施的概念和特性
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离不开基础设施,要服务好居民生活更离不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些设施,如我们所在的园林绿化、商业服务,还有水电、交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
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基础设施是属于公共服务方面的,这是商品生产和生产经营方面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缺少了这些服务的设施,其他的商品和服务都很难继续下去。所以,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当超前,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我们不能只依靠国外的设备来建设国家的公共设施,我们国家的绝大部分设施不能通过贸易来获得设备,但是可以用引进国外技术的方式进行,不能把国外的设备直接搬到国内来,我们要自主研发需要的设备。
第三,基础设施是不可分开的,我们要提供一些服务及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如在一些特殊地方的基础设施,小规模的投资是很难发挥出其作用的。由于基础设施具有整体不可分割的特点,基础设施行业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
第四,准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品相比较,准公共产品的部分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不具备竞争性和其他的性质。这一概念其实是指生产成本是不会跟着物品消费的增长而增长。就是说这个成本基本上为零。例如,国防就等于是一个公共产品,每年的国防支出都是有一定数目的,我国不会因为一个新出生的婴儿增加国防的支出。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任何人都不可能将他人排除在外,也就是说难以排除“搭便车”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由政府投资。
2.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管理的作用
基础设施对于区域发展管理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为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越高。譬如,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方便人员往来,促进商务交流,增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往往会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民众收入。例如,著名的“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之一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二)公共服务与区域发展管理
1.公共服务的概念和特性
公共服务,顾名思义是指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是向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服务都是公共服务,现代社会的服务是由多个方面提供的:一是营利性的私人企业自己掏钱所提供的私人服务;二是利用社会服务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服务;三是由大家一起来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只有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向公民提供的服务才是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体现了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之间的公共关系。
2.公共服务对区域发展管理的作用(www.xing528.com)
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都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本身就是区域发展的目标和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会深深地影响到区域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二,公共服务是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这一个区域的生活质量,如果一个区域或者城市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的话需要准备得特别充分,而且应该有质量较高的公共服务。如果想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要促进这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还需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高端人才和高端的产业来入驻城市。所以,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和质量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从而更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区域政策的基本点之一。
基本公共服务是对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也可以从服务主体来看,主要是政府为了满足公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和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要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政府的扶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为公民的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及其他权利得不到满足等问题进行解决。第二,对公民进行享受生活需要的满足。政府需要通过对教育方面的扶持和义务教育的推广满足公民受教育的权利。第三,为公民的健康进行保障,不断完善公民健康保障体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基本公共服务就是通过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问题的解决,使公民的生存体验感提高,从而使公民愿意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总的来说,这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公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些内容不只是公民在生活中必须有的服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所要做到的方面。
依据《“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里面有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如果全体公民所得到的对待和福利是一致的,或者是大体上差不多的,那么主要的问题就是围绕促进机会均等展开,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是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机会是均等的。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中,大概就是关于民生问题如社会保障方面、就业困难解决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等,这些都是想要把公共基本服务均等化工作做好需要注意和关照的方面。因此,要做好有关工作,从而让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早日实现。
(四)地方品质驱动发展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越来越强调地方品质的重要性。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发展一般是要素驱动的,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投入,但随着城市或区域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城市与区域发展对技术、创新、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由于技术创新主要依靠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对地方品质的需求更高,他们往往集聚在具有高水平地方品质的城市和区域,因而只有提高地方品质,才能增强对人才、技术的吸引力,才能推动城市和区域发展转型,走向创新驱动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重视地方品质,强调通过提升地方品质,促进城市发展。可见,地方品质驱动的发展成为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逻辑、新模式。
城市生活质量可以用宜居性来概括和衡量。对于城市宜居性的内涵和评价体系目前仍然存在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宜居性的内涵应当包括经济繁荣富裕、社会和谐安全、环境优美健康、生活舒适便捷、公共服务良好等方面。参考对城市宜居性的讨论,地方品质的概念内涵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丰富多样的物质消费环境;二是优美的人居环境,包括令人愉悦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氛围和社会交往环境;三是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四是舒适便捷的交通通信、数字网络、制度环境等基础设施。
提升地方品质,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打造丰富多样的物质消费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舒适便捷的基础设施。其中,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尤为重要,一方面是因为高端人才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高品质公共服务对于提升生活品质的意义非凡;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高,就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然而,改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有时还需要超前布局,通过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地方品质来增强对人才、技术、资本的吸引力,来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
从地方品质的内涵来看,其实质是空间上不可贸易的地方公共品。地方公共品说的是由政府对地方发放的,从整体上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为本地区的人提供服务。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地方公共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品时无法排除他人同时消费同类公共品。如果你想排斥其他人消费同类公共品,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共利益相违背的,是不被允许的。譬如,你驾车行驶在公路上,但无法排除其他人也走这条公路。如果你想独占公路,可以私人出资建设,但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如果你不愿意他人通行这条公路,可以设置路障来限制他人通行,但这样做会影响公众的利益。第二,非竞争性,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通过公共产品消费获得利益的同时能够做到不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第三,空间限制性,也就是说,地方公共品的收益被限定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这是地方公共品独有的特征,也是地方公共品与全国性公共品的不同之处。可以说,地方公共品的数量、多样性和质量决定了地方品质的水平,一个城市和区域要提升地方品质,就要努力增加地方公共品的供给。由于地方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空间限制性三个特性,因此提升地方品质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规划、协调和投入。
【注释】
[1]张莉.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以铁路客运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1(11):99—103.
[2]韦森.入世的政治——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的思想之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06):117—129.
[3]郭宏斌.区域公共政策协同的生成与策略——长三角流动人口医疗和劳动政策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20(02):165—1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