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重组绩效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从宏观角度看,公司并购等重组活动是否会增加社会价值,实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这依赖于公司的投资效率;从微观角度看,并购等重组活动是否提高了公司经营业绩和股票投资收益,即公司重组是否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并导致公司股票的重新估价。有效的并购重组,有助于股票市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也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提升。但在我国,并购重组的这种积极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相反,其消极作用或负面作用却日益显现。
(一)并购重组的总体绩效
吴育平(2002)的研究表明,在重组的当年或重组后的次年,重组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正向变化,但随后即呈下降态势,呈现出经营业绩的非持续性特点。王慧娟(2001)检验了1999年深、沪两市95家上市公司109起资产重组公告,结果发现重组公司的经营业绩在1999年有所改善,但在2000年又回落。江波(2002)还特别研究了重组频率较高的上市公司的绩效,这些公司在重组前后,经营业绩大都呈现抛物线式的变化,即在重组前,许多企业或是亏损或是盈利能力低下;在重组后的一至二年内,企业的利润大都有显著增长;再之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又逐步滑落,重新回到重组时的起点甚至更低。
导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总体绩效欠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重形式而轻实质,大多数的重组不过是上市公司或相关机构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己,其目的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保“壳”保“配”,股票市场投资(投机)收益等。因此,在完成了外部的重组之后,公司并没有在主营业务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转变和改造。
(二)不同重组方式下的重组绩效(www.xing528.com)
有关不同的并购重组方式的绩效问题,虽然有关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样,但至少说明了市场的反映与人们的期望值并不完全吻合,尤其是普遍看好的资产置换方式的绩效与预期绩效相差较大。牟俊(2000)以1997年涉及资产重组的205家上市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扩张型、市场并购型绩效较好,股权转让致使第一大股东易主的绩效较好,资产置换类好坏五五分成。陆国庆((2000)以1999年沪市A股为对象进行研究,结论是第一大股东变更的股权转让和资产剥离及其衍生组合的绩效最优,单纯的收购兼并次之,资产置换和没有实质性重组的股权转让不但没有改善企业业绩,相反还恶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由国信证券有限公司、海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组织研究形成的报告《沪深股票市场公司重组绩效实证研究》则以1997―1999年沪深股票市场涉及重组的公司为对象进行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股票市场对控制权有偿转让的重组事件存在明显和较强烈的市场反应,其中,控制权有偿转让公司股票的市场反应最为明显。
(三)关联重组的绩效
关联重组作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采用的重要方式,沈正兴(1998)认为关联交易是资产重组成功的保证,因为我国大多数公司得到来自主管部门的行政庇护,自然需要企业内部的关联交易相配套,才能保证资产重组的“成果”体现。王跃堂(1999)的研究表明关联方资产重组有更为明显的操纵财务报告业绩的倾向。就重组绩效而言,关联方资产重组并没有因其具有非市场化的特征就显得优于非关联方资产重组。由此得出关联方资产重组虽然有操纵重组业绩的“优势”,但也有其经营基础及规律上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