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载运输的发展史:从单元式列车到技术创新的推动

重载运输的发展史:从单元式列车到技术创新的推动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重载铁路运输逐渐成为主流。从而,以开行长大列车为主要特征的重载运输开始出现。美国是单元式重载列车的发源地。特别是在牵引动力、车辆大型化轻量化、同步操作和制动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从而更大地促进了重载运输的发展。各国铁路运营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重载运输的目的不同.釆用重载列车运输类型和组织方式各有差异。回顾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阶段。

(一)世界重载铁路的发展简介

铁路业从诞生以来,繁荣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从20年代30年代开始受到航空和公路运输业的挑战,欧美铁路业逐渐萎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阶段,为铁路业的复兴创造了条件。重载铁路运输逐渐成为主流。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原材料和矿物资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导致这些货物的运输量增长,给铁路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大宗、直达的货源和货流又为货物运输实现重载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铁路部门从扩大运能、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出发,也希望提高列车的质量。而铁路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发展重载运输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一些国家铁路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牵引动力现代化改造,停造并先后停止使用蒸汽机车,新型大功率内燃和电力机车逐步成为主要的牵引动力,为大幅度提高列车重量提供了必须的牵引动力。从而,以开行长大列车为主要特征的重载运输开始出现。但这一时期的重载技术尚不配套,一些关键技术,如长大列车间的过量冲动、车钩强度、机车的合理配置、同步操纵及制动等,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2.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重载运输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逐步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以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相继在铁路运输大宗散装货物的主要方向上开创了固定车底单元列车循环运输方式,并且发展很快。美国是单元式重载列车的发源地。1958年,为了加强与当时出现的煤浆管道运输的竞争能力,铁路开行了每辆货车载重90.7 t、编组85辆的第一列由矿区直达钢厂的万吨级矿石单元式重载列车。1960年,美国只有一条固定的重载单元列车运煤线路,年运量不过120万吨;到1969年,重载煤炭运输专线增加到293条,运量达1.44亿吨,占铁路煤炭运量的30%左右。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末为解决线路大修对运输的干扰,在通过能力紧张的限制区段,组织开行了将两列普通货物列车连挂合并的组合列车。之后,这种行车组织方式又成为提高繁忙运输干线区段能力的重要措施。南非铁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引进北美重载单元列车技术,并从70年代开始,在其窄轨运煤和矿石的线路上,逐步把列车的质量提高到5 400 t和7 400 t,并不定期开行总重为11 000 t的重载列车。巴西铁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借鉴、引进北美和南非的技术,开行了重载单元列车。另外,波兰、瑞典、印度等国,也根据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开行了重量和长度都超过普通列车标准的重载列车。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材料、新工艺、电力电子、计算机控制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铁路上广泛应用,铁路重载运输技术及装备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牵引动力、车辆大型化轻量化、同步操作和制动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从而更大地促进了重载运输的发展。

各国铁路运营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重载运输的目的不同.釆用重载列车运输类型和组织方式各有差异。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是以降低运输成本、获取更大利润为目的。这些国家的铁路网规模大,行车密度小,货运比重大,运能有较大富余,而且货流量大,去向又集中,一般均组织由装车地到卸车地之间的单元式重载

列车。苏联铁路是客货混跑,运能紧张,为提高铁路运输能力而发展重载运输。因而,多用组合式列车或超重超长列车。(www.xing528.com)

(二)我国重载铁路的发展简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铁路运力不足,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运能与运量持续增长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铁路重载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回顾我国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阶段。

1.阶段一(1984—1992年)

中国的重载运输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煤炭运输十分紧张,只靠丰沙大一条线将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东运,能力与需求矛盾突出。原铁道部在国际重载协会协助下派代表团赴美、加、澳、南非、苏联等国考察,并在1983年底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线首次进行了万吨列车运行试验(由SS3、SS1两台电力机车牵引120辆敞车)取得初步成功。但也发现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制动、车钩、司机操纵方法等。1983—1985年,原铁道部曾先后组织开行了组合式重载列车、单元式重载列车及整列式重载列车3种类型重载列车的试验。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铁道部决定在北京局管辖的丰沙大和京秦电气化铁路试验开行重载列车,从此开始了我国的铁路重载运输。1984年11月在大同—沙城—丰台-秦皇岛间首次开行了由两列普通货物列车合并的重载列车,随后又在沈山线、石德线和平顶山—江岸西间开行了7 000~7 600 t的组合列车。20世纪80年代既有线改造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后续新建重载运输通道奠定了丰富的前期技术储备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决定修建大同—秦皇岛重载运煤专线,1985年动工建设,至1992年全线建成,这是中国重载运输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2.阶段二(1993—2001年)

1993—2001 年是中国重载运输发展的第二个高潮。集中体现在改造繁忙干线、开行5 000 t级重载混编列车两方面。解决的关键技术是牵引和制动问题。随着DF8型内燃机车,DF4D型内燃机车的研制成功,SS3、SS4型电力机车批量生产,120型制动机批量运用GK型制动机快速淘汰,使5 000 t整列式重载列车在繁忙干线安全运行成为可能。在全国4次大提速中,由于增加大于5 000 t重载列车开行对数,在增开快速列车的同时,又兼顾了扩能。以中国最繁忙的沪宁线为例,提速前每列货物列车牵引总重3 800 t,每日开行货物列车53对,旅客列车45对,总对数98对,年货运能力5 000万吨。提速后,由于旅客列车增加到66对,其中特快、快速旅客列车31对,而运行图上达到饱和量为100对。这样货物列车只能开行38对,因此提速后每列货物列车牵引总重改为重载5 300 t,满足了年货运能力5 000万吨目标,又增加了提速列车数量,取得了提速与重载扩能兼顾的功效。

3.阶段三(2002年至今)

2002年后,我国重载铁路进入逐步改造既有繁忙干线,开行整列式重载列车模式阶段。集中体现在大秦线开行200 000 t、提速繁忙干线开行5 500~5 800 t在全国既有路网推行。重载列车技术,铁道部有计划、分步骤地在一些主要干线(包括京广线、京沪线、京哈线等)繁忙区段组织开行了5 000 t级的整列式重载列车,这种扩能效果显著的重载运输方式,逐渐成为中国发展重载运输的主要方式。

纵观我国铁路发展史,重载运输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既有干线铁路进行配套改造,在既有主要繁忙干线上开行5 000 t级整列式重载列车;二是新建能力大、标准高的重载运输专线,如大同-秦皇岛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