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概况
(一) 地理环境
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城市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位于东盟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陆地面积581.5平方千米,经过多年填海造地,目前已增加24%。截至2018年12月,新加坡国土面积共724.4平方千米。新加坡政府计划到2030年再填海造地100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12月,新加坡总人口564万,公民和永久居民399万,其他为非居民。公民和永久居民中,华人占74%左右,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1]。
(二) 历史和政治制度
1819年,英国人开始在新加坡设立贸易站。1824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1945年日本占领新加坡,1945年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9年新加坡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宣布紧急状态等权力。1963年9月新加坡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2]
根据新加坡宪法,新加坡实行议会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十分有限。新加坡国会实行一院制,任期5年。政党在国会中获得多数席后,该党党魁担任政府总理,总理拥有最高权力,政府部长由总理在议会中任命。目前新加坡已注册政党共30多个,主要有两大政党,分别为人民行动党和工人党。1964年11月李光耀等人发起成立人民行动党,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执政党地位。2004年8月,李光耀长子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总理,并于2006年5月、2011年5月、2015年9月和2020年7月四度连任。新加坡长期一党执政现状受到西方社会批评,但从新加坡社会经济发展史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成为新加坡持续推进各项政策的重要基础,其国家治理体系为许多后起经济体所借鉴。新加坡著名学者马凯硕将新加坡治国理念总结为三大准则,分别为精英治国、实用主义和廉洁[3]。
二、宏观经济状况
从国土面积和资源禀赋看,新加坡不具备任何优势。当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之时,新加坡的生存受到质疑。但从50多年发展史看,新加坡不仅生存下来,还全方位提高了其国民生活水平,人均收入位列全球前茅,新加坡是目前东盟唯一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关注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新加坡模式”。新加坡是世界重要港口,是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新加坡是典型外向型经济,高度依赖中、美、日、欧和周边市场。本部分仅概述新加坡的总体经济状况,关于新加坡对外贸易和投资情况,将在本章第三节中阐述。
(一) 经济状况和发展历程(www.xing528.com)
新加坡在独立之前,经济集中于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形态,1959年开始,新加坡根据其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不同阶段的经济政策。1959—1965年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促进形成本国工业体系,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除1964年经济负增长外,这6年时间基本实现8%左右的经济年增长率。1966—1973年,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建立各类工业园区吸引西方技术和资本,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个阶段也是新加坡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见图8-1),GDP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1974—1997年,新加坡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政府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聚焦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电子行业等先导性技术密集行业。20世纪90年代,在东亚各国不断发展兴起的背景下,新加坡积极推动自己成为国际商务枢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聚集地,并鼓励本国企业向海外发展。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始动工,被视为该模式典型例子之一。1994—1997年,按照不变价,新加坡GDP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9%,多数年份GDP增长率(按不变价)在7%—11%,仅少数年份增长率相对较低。
作为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小型开放经济体,新加坡经济易受外部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新加坡在1998年和2001年出现经济负增长。2001年后,新加坡为刺激经济发展,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识经济转型,成立经济重组委员会,全面检讨经济政策,积极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商签自由贸易协定,经济增速有所恢复。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1年左右欧债危机影响,新加坡经济增长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2011年的6.26%逐步下降至3%—4%之间。2017年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发布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将其经济年均增长率定位在2%—3%之间,并制定拓展国际联系、推动并落实产业转型蓝图、打造互联互通城市等七大发展战略。2018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为3 610亿美元(4 912亿新元)。根据世界银行国民核算统计数据,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6万美元,在全球200多个经济体中排名第8名,高于美国,低于卡塔尔。按不变价计算(2015年为基年),2018年新加坡GDP增长率为3.14%。在高收入国家中,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已属表现优异。
图8-1 1960—2018年新加坡GDP和GDP同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 WIND全球数据库;世界银行。
(二) 产业特点
20世纪60—9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受到关注,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该词已较少使用)。新加坡利用其区位优势,根据其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适合其发展的产业和模式,推进航运、转口贸易、造船及炼油等行业,实现经济持续成长。除了在转口贸易、航运以及相关配套专业服务方面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外,新加坡在制造业方面也形成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行业。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城市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备受关注。
新加坡积极推动制造业发展,使其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2018年,新加坡产品生产行业增加值(Goods Producing Industries)共1 239亿新元,占GDP的25%;服务生产行业(Services Producing Industries)增加值共3 236亿新元,占GDP接近66%[4]。在相对细分的行业中,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大约占GDP的20.82%,批发零售业占16.65%,商业服务业占14.06%,金融保险业占12.26%,运输仓储业占6.38%(见图8-2)。
图8-2 2018年新加坡各产业增加值比重(%)
资料来源: 新加坡统计局(https://www.singstat.gov.sg/)。
新加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包括电子工业、石化工业、精密工程业、生物医药业和海事工程业。电子工业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电信及消费电子产品等。由于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新加坡一直是重要的国际石油交易中心,目前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之一,是亚洲石油产品定价中心,主要产品包括成品油、石化产品及特殊化学品,企业主要聚集在裕廊岛石化工业园区。精密工程业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引线焊接机和球焊机、自动卧式插件机、半导体与工业设备等。新加坡是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报告,多年以来,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是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是重要的财富管理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中心。基于新加坡全球重要港口和转口枢纽的地位以及最大燃油港地位,新加坡运输仓储业较为发达,2018年港口处理货运总量6.3亿吨,集装箱总吞吐量3 660万标准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