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政策升级

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政策升级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打造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平台。四是大力促进产业协调融合化。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积极协调,主动作为,搞好服务,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配套功能。认真落实促进企业转型及结构性减税等相关税收政策。

产业政策要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双手并举”为重要目标,不断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

全省应围绕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主线,出台相应的发展升级的指导意见、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提出重要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及出台规划实施细则,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导和推动力度。研究规划全省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对各地区产业发展进行规范指导,便于降低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倾向;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便于产业集群发展布局,引导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确定产业政策的着力点,研究制定专项产业政策体系,如对全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及年度实施细则以提升传统产业;在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尽早出台指导意见,引导产业发展;在有序转移高端产业等方面出台相应发展规划,以引导市州有序发展。另外,要在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形成产业政策与财税、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等政策配合的实施机制,走出一条集约、优化、创新、开放、低碳、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www.xing528.com)

产业政策重在对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撬动作用,便于下一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有具体工作抓手、可量化、可检查、可报告的要求,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选取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加大整合资源力度,积极利用各方资源,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升级,努力构建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分工协作,互补互促、布局优化、集约发展、共生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以技术提升主导产业高级化。甘肃省主导产业占比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石化、有色、冶金、食品、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高端化,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打造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平台。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开放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专项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共性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联盟。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打造国家、省、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重点实验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设立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项目,支持优势传统产业的重点技改项目和平台建设,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通过集中国家、省、市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设立优势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优势传统产业项目予以专项扶持资金。二是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实施“主导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发展计划”等加强新项目储备,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需求政策,鼓励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国家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激励政策,积极把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与省、市、县财政设立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相结合,支持新产业规模化、新产品市场化。三是积极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各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战场,成为聚集生产要素、统筹三次产业发展和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关联、成链、集聚、集约、合作“五向发展”,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进行建设。积极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以重大项目的突破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以加快重大产业基地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定位,实施名牌培育工程,加强产业集群品牌开拓,大力培育名牌、名标和区域品牌能力,重点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也可以尝试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区,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四是大力促进产业协调融合化。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信息化高端化融合发展。引导大中型企业将一些相关服务部门进行业务剥离外包,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融合,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积极协调,主动作为,搞好服务,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配套功能。通过抓重点、抓应用、抓示范,深化“两化”融合,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库存、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推进工业技术研发信息化和产品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建立健全“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推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加速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与传统产业企业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发展格局。强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针对建立品牌、开拓渠道的需求,搭建商贸交易平台、综合展示平台,支持产业园区(基地)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咨询、产品研发、质量认证、软件租用、信息技术培训、在线支持等服务。五是完善鼓励创新企业发展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企业从传统封闭治理模式向现代开放治理模式转型、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跨越。抓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积极鼓励优秀企业上市,大力支持企业从产品经营走向资本经营的转变,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落实促进企业转型及结构性减税等相关税收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