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历轻纺工业决策和改革的经历

亲历轻纺工业决策和改革的经历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82年参与起草了一些国务院关于发展轻纺工业的政策文件,提出了“三为主”为国家出口创汇。2006年获中国丝绸协会颁发的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现在纺织工业部的信息中心前身就是纺织科技情报研究所。邓小平同志复出以后,责成国家财贸领导小组抓这件事,就抓到纺织工业部了。(左)在杭州丝绸研究所,1993年,杭州在全国丝绸生产工作会议上发言,1992年,北京要发展轻纺工业,因为

李世娟

李世娟

李世娟 原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李世娟,1959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现名东华大学)纺织系。曾在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及纺织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1969年作为第一批纺织工业部的年轻干部被下放到干校搞基建。1973—1978年在轻工业部纺织局任技术员,管丝绸生产。1978—1985年在国家经委轻工业局任工程师,负责轻纺工业纺织。1982年参与起草了一些国务院关于发展轻纺工业的政策文件,提出了“三为主”为国家出口创汇。同年,担任了轻纺局纺织处处长。1985—1986年担任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生产部经理。1986—1987年在纺织工业部丝绸局任副局长,从事行业管理。1987—1989年担任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副司长,主抓纺织原料和出口。1990—1996年担任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曾兼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副理事长、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等职。2006年获中国丝绸协会颁发的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

1969年,我被下放到湖北安陆(纺织工业部的干校所在地)

我出生于1936年,老家在浙江嘉兴建国路那里。我父亲最早是经营肥皂厂的。后来肥皂厂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倒闭,他因身体有病就基本上不工作了。家里有一些田地,主要靠这些生活。

我是在1959年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现名东华大学)纺织系毕业的。说来挺奇怪,其实我自己并不喜欢纺织。因为我的家乡、我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上海、杭州、嘉兴一带,他们不希望我离开太远。父母说,女孩子学学纺织挺好,毕业后可以留在上海。上海纺织工业比较发达,起码在南方嘛。可是,我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北京的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毛麻丝研究室,还先去南方实习了一年。实习完以后,过了不到一年吧,就回到纺织工业部。那时候,纺织工业部很少有年轻人进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纺织工业部从全国各地调来了很多人才,都是各行各业,包括企业里专业齐全的优秀人才,所以不需要刚毕业的大学生。那时候正好有一个和我同专业的人,他是工程师,被调到南方去了。这个人非常有能力,对专业也非常熟悉。那时纺织工业部内部系统就把我这个大学生从研究院调剂到部里了。

我是1962年到纺织工业部的,具体分在技术司毛麻丝处。那时候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就是技术员,什么都干,搞丝织方面、科技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组织标准制订、设备鉴定等。后来纺织工业部要成立一个情报所,1964年就把我调到情报所去工作了。我在情报所的一个科室负责搞纺织科技情报。现在纺织工业部的信息中心前身就是纺织科技情报研究所。1966年,“文革”开始,我基本上就不工作了。

1969年,我被下放到湖北安陆(纺织工业部的干校所在地)。我是第一批下放干部,那时候的下放,首先是年轻人下去。我是部里最年轻的,部里大多数都是老人,都是各地方调来的专家或权威,起码是工程师,像我这样的技术员是很少的。下放干部连家属都要下去,我是先遣部队的负责人,所以我去搞基建,建了一批房子以便迎接大批干部下放。那时候还学了很多跟专业无关的东西,也懂了一点建筑方面的知识。我在干校待了一年多。除了一些留在部里的干部家属先回去以外,我是属于下放的一般干部里边第一批回去的。那时候部里要求回去的人政治上没什么问题,工资要低,要有一定经历,工作能力要强一点。最早回来五个人吧,我是唯一的一个女同志。不久,我又回到丝绸专业,因为那时很需要人。可能是1973年吧,我又回到当时的轻工业部纺织局,管丝绸生产,还是技术员。

国家连续三年每年给5000万元,我们就抓这个蚕茧

1973年,邓小平同志出来抓生产了,那个时候全国蚕茧大积压,大量的蚕茧霉烂变质。中央知道了以后,要抓这个工作,把我调回来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全国各地主产区都有这个问题。四川是主产区,这些蚕茧积压的原因就是缫丝厂生产不正常:蚕茧丰收,却消化不了,管理不善又加重了损失。当时国家非常需要外汇,但能创造外汇的茧子却积压霉烂变质。当时适逢“文革”,各行各业基本上都不正常,维持生产的很少。当时中国能够出口的产品中,丝绸算是最大的商品了,但又出了这样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复出以后,责成国家财贸领导小组抓这件事,就抓到纺织工业部了。我们是管丝绸的,说当时给我们一年5000万元拨款。那时候的5000万是相当厉害的,要把这个积压的茧子处理掉。我们就下去调查了,把现有的设备充分地利用起来,完善起来,生产能力不足可以创造条件增加。这样就把一些缫丝厂抓起来了,丝生产出来了,积压的茧子也慢慢消化掉了。

国家连续三年每年给5000万元,我们就抓这个蚕茧。我去全国调查,到四川去,这些工人把我拉到车间、宿舍里看。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非常差,根本就没有像样的住房,到处破烂不堪。年轻的工人结婚,一张床就是他们的家。根据调查情况,我和孙和清两人回来就把这笔钱拨下去。后来又出了个交通事故,孙和清是工程师,他挺有能力的,他出了交通事故腿摔坏了,剩我一人根本不行了。我决定从地方上抽调三个人:四川的陈厚生、江苏的孔大德、浙江的朱善兴。我们前段时间已经搞了一些调查,他们知道我们去干什么,所以这三个主产省非常配合,派了三个非常得力的人,配合我们一起去调查。这一段时间,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们都没有回去。唐山大地震对北京的影响非常大,室内这些东西,上面的都掉下来。我们都不住在家里,都住地震棚。那时候没办法,那么多任务需要抓。我正在准备召开一个全国丝绸会议,各省市都要来人开会,就是研究这些问题吧。我刚发出通知,大地震了。第二天人家都要到了,急得不得了,我当晚赶快给全国各地打电话,但打不通,地震以后这个电话线路有问题了。最后总算打通一个省吧,哪个省我现在记不起来了,我求他帮我通知所有的省市,就是因为大地震不能开会了。结果基本上开会的人都没来,只有新疆的来了,因为新疆非常远,他提前出来的,没有及时得到消息。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左)在杭州丝绸研究所,1993年,杭州

在全国丝绸生产工作会议上发言,1992年,北京

要发展轻纺工业,因为国家需要外汇,而我们轻工业局就是一个重点

蚕茧积压解决了以后,又出现了丝的积压,因为国际上丝的消费量是有限的,太多了它也出不去。那怎么办呢?从蚕茧的积压到丝的积压,那个时候国家还是给我们钱,每年都给钱,就是要解决丝的积压问题。丝有了,织绸厂怎么样来增加绸缎的生产?经过调查研究,要增加一些坯绸出口,坯绸国外要。至于印染绸,我们的水平还是没有达到外国的要求。当时就是对一些丝织机进行了改造,因为过去生产真丝绸的设备还是比较少的,主要生产的是人造丝绸。生产真丝要求比较高,因为真丝有络丝、并丝、捻丝,需要用络并捻设备,人造丝不需要这些设备。要增加这些设备,另外也要增加一些提花的设备,因为真丝还有一些提花绸。通过调查以后,就是给各个工厂增加了一些生产真丝绸所必需的设备。大概用了两三年吧,到1988年,我们基本上解决了设备问题。

这些设备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我们纺织机械厂生产的。过去纺织机械根本看不起丝绸小行业,不给我们生产的。国家开始重视丝绸了,他们便专门为丝绸厂生产了这些设备,包括缫丝机、络并捻设备,专门配合我们——那时候全国的纺织机械厂专门为丝绸服务。重点生产缫丝机和织绸设备的厂,有杭州的,还有青岛、郑州和上海的,山西的。因为我们在纺织工业部嘛,纺织机械的同志配合我们。说实在的,国家一重视吧,大家就支持丝绸,为丝绸让路。部长也支持。中央派了得力的同志,有财贸小组的领导,那时候陈云在抓。他给我们开会,我们坐在后面,他专门点名,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给我坐到前面来,将来就要靠你们的。你别说老一辈很着急,就希望把这个丝绸生产搞上去,这一阶段我经历了。因为正好在这个年代,正好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部里没什么人,就是这么依靠地方上抽调的力量,完成了这个蚕茧积压、丝的积压的处理工作。

王庄穆当时是负责外贸出口的,我们互相配合,经常一起研究,想着怎么把生产搞上去,把出口搞上去,非常融洽。那时候工贸关系没有什么矛盾,我们关系都非常好。茧子的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丝的积压。成品出来以后,坯绸出口也是有限的。因此国内消费了一部分。为什么过去国内真丝绸很少?因为价格贵。为了消化这些东西,便搞一些适合国内消费水平的,搞了不少。所以,国内的丝绸印染也要同时上去,因为你不能光穿白绸子,需要色彩搭配,所有问题都在这一段时间解决了。

1978年我被调到国家经委,在经委一待就是八年。当时杨永元、蒋衡杰这些年轻人都到了纺织工业部,这时国家经委要人,点名要我去,我还非常不愿意去,因为我已经把工作搞得顺风顺水了。当时国家计委(计委成立得早)、经委商量,经委新成立需要人,就让我去了国家经委轻工局。那时候我已经是工程师了,没有行政职务。

我在纺织工业部的时候,我们的一个老同志(老工程师)摔坏了,让我独立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在这个阶段丝绸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经委的作用比纺织工业部更大,要全盘考虑。当时国家要发展轻纺工业,因为需要外汇,而我们轻工业局就是一个重点。国家经委领导跟工商银行研究怎么扶持轻纺工业上去的事情,每年给纺织工业部和轻工业部共20亿元贷款而且有贴息,1.2亿元的贴息。为了用好这笔钱,我们轻工业局组织了人跟银行的同志一起去沿海地区进行调查,就是去了解那些地方怎样发展的问题。我跟银行的张肖(她后来当了工商银行的行长)一个组,我们一起去的。调查回来以后就立项了。那时候我和各个省市经委的同志联系就比较多了,主要是轻纺工业。我是负责纺织的,其他同志负责轻工。

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跟各个省市的相关负责人研究怎么发展轻纺工业,各个省市也带了很多的项目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每年就是把这批轻工纺织的项目弄下去,当时主要是哪些项目呢?丝绸业主要是发展各省市丝绸行业的农工商贸,有农业蚕种方面的,有商业供销合作社收购的,还有丝绸,主要是丝绸生产方面的,等等。当时这个20亿有个比例的:农有多少,工有多少,等等。我管的是纺织,国家纺织跟轻工的比例中,轻工的面非常广,纺织好像是比轻工稍微少一点,共20亿,纺织不到10亿。纺织里面丝绸又是个大头,按照比例丝绸应该是很小的,生产总值很小,但丝绸创汇高,所以丝绸给的也比较多。(www.xing528.com)

棉毛麻丝那时候也是大发展的,记得以前我们的床单都是幅宽很窄的,都要拼起来,后来变成很宽幅的,就是那个时候搞的。我们要搞很宽幅的后整理设备,也要很大的投资,几年时间一下子就把这个行业搞起来了:棉毛麻丝、针织印染,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有将近五年的时间,反正是我离开的那个时候基本上搞完了,所以这个时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我被调到国家相应主管部门,掌握了资金的调配权,就努力让我们的轻纺工业,特别是纺织部门有机会得到这笔资金。我负责的纺织这一部分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我能力强,而是因为我处于这个地位,我有这个机会,我有这个条件,我能做这些工作,所以我为我们纺织工业做出了贡献。从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看到这一点,那时候人们穿得一色灰,到后来都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根据国家发展形势需要,当时国家就是需要外汇,外汇来得最快的就是轻纺

1982年,我有幸列席了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会议主题就是为发展轻纺工业制定一个政策。各部门领导去参加,最后由我负责起草一个国务院的文件,几号文件我都忘了,自己不留底的。会上提出了轻纺为主、沿海为主、出口为主“三为主”的原则。沿海为主,即这个钱主要放在沿海。我起草了几个国务院的文件,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文件,是我亲自起草的。根据国家发展形势需要,当时国家就是需要外汇,外汇来得最快的就是轻纺,轻纺条件好的就是沿海地区,那么沿海发展就为了出口,因此提出“三为主”的原则。因为我列席了这个会,我自己思想很明确,所以回来起草了这个文件。后来我被提为轻纺局纺织处的处长。

1982年中国丝绸公司成立,他们要调我回去,但是国家经委不放,我想去,因为我毕竟是搞丝绸的。一直到丝绸协会成立,我还是代表国家经委去参加的,就是理事会,都有很多照片的。有些照片我给了苏州档案馆了,这几张很珍贵的,别人都没有。我有两张照片,理事大多数都是各部委的领导,因为当时丝绸公司成立,理事会需要中央领导来参加,我是替我们主任去的,所以我去参加了这个会。

一直拖到1985年,后来高修同志出面,跟经委说通了,把我调到丝绸公司,调去当总经理助理,兼生产部经理。但是丝绸公司到1986年就撤销了,我在那儿非常辛苦的,那时候因为丝绸缺人吧,总经理不满意抓丝绸生产的原生产部经理,所以把我调去给总经理当助理。我这个助理只当了两年,1985和1986两年。做助理这一段时间,利用在经委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当时丝绸企业需要支持,需要政策上的扶持,包括财税方面,我是经委出来的,我和这方面的人都比较熟,所以我在丝绸、在政策上、税收上的优惠或者什么的需要,人家非常支持。我在丝绸企业的减轻税务,获取政策上的优惠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我在丝绸公司两年,为中央领导服务也做了一些工作。当时国务院领导出国需要一些东西,总经理就把我派去给他们服务。当时总理穿着一套西服出席国际会议,外国人欣赏得不得了。这个西服非常薄,非常轻,又非常漂亮,还很挺。人家说你这是什么材料那么好?原来是中国的柞丝绸,柞丝做的西服。结果总理回来特地找我们总经理,还想要做一套。可是柞丝绸的发展始终很坎坷,再去找材料没有了,工厂不生产了,原因主要是柞丝绸产于北方,我估计是生产利润的问题还是什么的。照理这么好的东西,出口也很好,为什么不生产呢。外贸愿意出口茧子,出口丝,也不愿意出口这种产品。当然做这个柞丝绸西服面料是很难的,要求很高,我估计可能是因为利润问题。我去了公司以后首先熟悉捋顺关系,解决丝绸行业发展的建设、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各个方面都需要理顺,需要慢慢做这些工作。

在部里生产司当副司长的三年,抓了纺织原料和产品出口

1986年,真正撤销了工商贸合一的中国丝绸公司。人员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我是从纺织工业部出去的,我就带了我们生产部的人回到纺织工业部。其他的人到外贸部,就是外贸进出口公司,我们是工业公司了。当时撤销的时候是挺惨的,纺织工业部没有编制,重新申请要有一个过程。我带了几十个人回去,经费都没有,连工资都没地方发,结果我们靠贷款发了三个月的工资。回到纺织工业部之后,部里成立了一个丝绸局。纺织工业部丝绸局,那时候局长是吴裕贤(原中国丝绸公司的副总经理),我是副局长。还成立了一个丝绸实业公司。回到纺织工业部的原中国丝绸公司领导,因为他们都是地方上来的,不太了解纺织工业部的情况,所以具体都是我去谈判的。我提出要成立一个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里给了我们20个编制。我们那么多年纪大的快退休的人,他们的退休工资怎么办?这些人退休以后,可以退到纺织工业部去。丝绸实业公司相对都是年轻的人,将来只能退休在企业。丝绸实业公司也有几十个人,反正人挺多的,后来发展也挺快的。

在丝绸局还是正常的行业管理吧,跟我以前在中国丝绸公司,工商贸合一的那个丝绸公司是差不多的职能。无非是我从生产部到纺织部了,我还管这些工作,具体的还是行业管理吧。1988年后丝绸局又撤销了,好像还是有点精简机构这一性质的。撤销了以后我们丝绸局的这一拨20个人又没地方去了,只好又回到部里了,因为你是部里的编制。当时很关键的一个就是什么呢?侯忠澍(他现在已经去世了)说撤销了,我们成立一个丝绸处,放在纺织局里面。我不同意,我说这样我们那么多处长上哪儿去?都在丝绸处吗?他叫我去当生产司的司长(当时吴裕贤退休了)。我可以去当司长,但是这些人,那么多处长待在一个丝绸处里怎么弄?我坚持说把我们的人分成计划、生产、科技等,分到各个司局去。将来有一天,如果再有工业公司成立的话,我说还可以把他们抽出来的。我坚持了我的意见,后来看起来是对的。我们这批人就被分到纺织工业部的各个司局。那时候我在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当副司长,管出口和纺织物资,主要就是这些。

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2006年

被中国纺织总会授予全国纺织“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5年

我到纺织工业部生产司后,重点抓了化纤绸,这是跟化纤司合作的。因为人民生活提高了以后,原有的天然纤维远远不够,需要发展化纤。化纤除了短纤维以外又发展了很多长纤维,当时生产出来性能很差的,不吸水,非常闷。需要有专用的设备来生产,我们跟化纤司合作,搞仿真丝。化纤仿真丝我们搞了很多年,把化纤绸搞上去了。当时使用化纤丝的纺织厂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州、杭州这三个地方,其他地方也有,四川质量就比较差,苏州、上海生产得挺好的。丝绸有一个缺点,穿起来皱皱巴巴,消费起来、用起来很麻烦,不仅是价格的问题,消费要有一定的档次,你要经常熨,非常麻烦,消费者不大愿意,价格又贵。而化纤便宜,又很实用。现在化纤一代一代上去了,能够吸汗,透气非常好。运动员穿的那个运动服就是化纤的,说明到了很高的程度了,是真正的仿真丝。

除了抓化纤仿真丝,还有麻纺、毛纺也都有很多问题,也需要抓。特别是毛纺,司里曾派我去解决国产毛的积压问题。国产的羊毛质量不好,积压的很多。而进口毛质量好价格又便宜,各地就大量进口。在这个矛盾下,我召集了全国的毛纺企业,到内蒙古去开会,大家研究对策。最后怎么样把国产毛用好,还是需要政策上的支持,税收上的扶持,我又用这个经委的关系,解决了这些矛盾。另外我还抓出口方面的工作,不光出口坯布坯绸,花色品种也要上去,就是说设计人员要上去。当时已经停顿了多少年,我又召开了全国纺织设计人员的会议,大家非常高兴,非常感动,大大调动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工厂里领导也重视了。召开全国的设计人员大会,互相交流经验。我抓了1987、1988、1989三年,我1987年下半年到部里的,在部里生产司当副司长的三年,抓了纺织原料和产品出口,还有棉花和麻等的问题,那时候经常去国务院开会,这些都是日常的工作,因为我管物资。

总要有这么一个人,为我们的行业服务,为丝绸、为纺织服务

我这一生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本来应该在60岁退下来,我要求58岁时先退到二线,实在太累了。1990年丝绸实业公司不行了,内部矛盾积累太多,部长希望我去抓一抓。生产司上上下下对我都很好,我不愿意离开。部长再三做工作,希望我去,因为他知道我热爱丝绸。我再三考虑后还是去了,去后我们就成立了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我当总经理。我几乎一辈子是公务员,最终却是退在企业,是在退休之前进的企业。我把当年丝绸局分散在各个司局的人都抽回来,当时这个丝绸工业总公司大概有四五十人,它有两个职能:一个是行业管理;一个是经营,要自己养活自己。当时就明确,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属于事业编制,钱要你自己赚的。虽然属于事业,名字听起来又像企业不是?实际上就是企业,但是享受部里的一些待遇,工资执行部里的,是属于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

当时我们有物资进口,量比较大,主要靠进口物资里边的一些利润(国内外有差价)来养活自己。后来便慢慢做一些绸缎、服装什么的。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现在还运行着,但是它的行业管理的职能到哪儿去了?去了丝绸协会。丝绸协会从外贸转回到工业。丝绸协会早在1984年就成立了,我参加了理事会。1996年退休之前,我一直在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当总经理。那时候的行业管理就归到丝绸协会去了,在丝绸工业总公司的这段时间,实际上我主要还是抓行业管理。我照样像在纺织工业部一样的,把每年的什么科研经费,基建立项、技术改造项目的费用拨下去。另外,还要抓我们自己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重点抓了丝绸服装,逐步把服装搞上去,丝绸服装你不能全靠出口,还要靠国内销售。先出口的,接单子,逐步国内也可以生产一些。过去我们出口服装很少,都是原料出口,原料、坯绸。印染绸很少的,主要是我们的技术达不到到人家的要求。

我1995年退二线,1996年正式退休。退休之后他们希望我在公司担任高级顾问,当了一年顾问以后我就要求彻底休息了。在深圳我们有一个中联丝绸公司,跟几家合作的,包括深圳华联、丝绸工业总公司,还有国家的一个投资公司,三家合资,我当董事长。我每年还要去,后来又待了两年不干了,彻底休息不愿意再干了。我这一生跟人家不一样,从干校回来以后就没有停下来过,很辛苦。

现在回想起来,你说我干了什么,我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我不写东西。我这些工作都是我应该做的,无非是我有这个机会在这个岗位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总要有这么一个人,为我们的行业服务,为丝绸、为纺织服务。那时候我在国家经委搞轻纺投资的时候,纺织工业部非常重视,部长经常找我,说明工作的重要程度,我愿意为这个行业服务。

社会兼职方面,中国流行色协会、纺织工程学会等,我都兼职过。这种兼职实际就是挂名而已,不干什么具体事。

采访时间:2014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