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昌
陆锦昌 原上海丝绸公司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陆锦昌,1958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染化系。1958—1979年在广东省纺织工业局、上海丝绸工业公司印染工艺研究所任技术员。1980年任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厂长。1982—1984年任上海丝绸公司副经理,负责技术、科研、新产品研制等工作。1984年任上海丝绸公司经理,负责上海丝绸行业科技、技术引进、设备引进和行政管理工作。任职期间主持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双喷染色工艺设备研制”获纺织部198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涤纶仿真丝绸研制”获上海市1982年度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AR-617真丝精炼剂”获国家198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六五”科技攻关项目“真丝绸印花后整理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日期不详),“合成纤维印染后整理涂层新技术”获国家级表彰奖励(日期不详)。参加并负责《丝绸染整手册》《丝织物染色》等书的编著工作。发表了多篇技术文章,如《上海丝绸行业联苯胺结构染料使用及代用》《关于丝绸印染技术改造方向》等。曾兼任上海纺织学会咨询部部长。2019年11月1日去世。
这个厂在上海,在全国也是最大的练染厂之一,有900多人吧
我出生于1934年,老家在上海郊区川沙县,父母都是工人。我小时候一直都在川沙读书。1954年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印染专业,1958年毕业以后,被统一分配到广东省纺织工业局工作了5年,当技术员,搞老厂改造。1963年回到上海丝绸工业公司研究所,直到1969年研究所撤销后,就到工厂去了一年。后来公司成立了研究室,放在工厂里面,我为了与生产结合,就调回了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就是上海丝绸公司的印染工艺研究室。直到1978年上海丝绸研究所恢复,我又回到那个研究所了。
在上海这个研究所里面,我主要是搞技术、课题和产品,主要是染色方面的。有几件大的事情,一个是大概1972年马王堆出土的时候,部里面让我们上海去15个人,印染方向是我去的。这个东西搞了很多时间,就是搞那个文物出土以后的分析。还有一个就是毛主席逝世以后,他身上的那个党旗、衣服、枕头,也是丝绸的,是上海丝绸染整厂搞的,我与他们一起搞的,也有至少一年吧。其他的就是生产上的问题了,我原来是以真丝为主的,后来从合纤开始,呢绒、涤纶都是从我们手里开始摸索搞起来的。
1980年,我被调到上海第一绸缎练染厂,做了两年厂长。这个厂在上海,在全国也是最大的练染厂之一,有900多人吧,效益是最好的。现在都没有了,都关掉了,改革开放以后关掉的,现在上海一家丝绸生产厂也没有了。
原来的工艺上,真丝收缩率很高,可达8%、10%,后来我们能做到2%
1982年,我到了上海丝绸公司,具体负责老厂改造以及科技方面。当时因为老厂改造引进了很多设备,原来这些厂子比较小,而且分散,都是手工的多。我们引进了技术,引进了很多瑞士、联邦德国的设备。工厂都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效益是很明显的。当时,全国丝绸是这样的,印染以上海为主,织造以江苏为主。技术改造也是这样,印染方面以上海为主,但是江浙沪三个地区的联系很多,像四川、广东是出原料的,但是他们在技术方面不是很先进。上海的练染厂加工的一些产品,不少原料是四川、浙江的。
课题方面,主要的方向是研制双喷染色工艺设备。我们的喷色染色原来是单喷的,后来变成双喷了,效益提高了,均匀度、上色度都好了。现在都是进口的,都是私人的了,公家的没有印染厂了,杭州也很少了。原来杭州有两家很大的厂:杭州丝绸联合厂、杭州凯地丝绸印花厂。当时这两个厂比上海的厂有名,现在也没有了。
后来还做了一个涤纶仿真丝的科研项目。涤纶仿真丝就是原料采用涤纶的,但是出来的效果像真丝一样,手感像真丝一样。这里面有很多设计问题、花样问题,还有后处理的问题。比如说,印染时,真丝是要收缩的,我们通过拉幅不让它收缩,这些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原来的工艺上,真丝收缩率很高,可达8%、10%,后来我们能做到2%。这个涤纶仿真丝研制得比较成功。这个课题是上海跟苏州联合搞的,是部里的项目,在1982年获得了上海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后来这个涤纶仿真丝就大规模生产了。
(左三)在日本考察印染设备,1984年,日本
(右三)和日本某企业洽谈设备引进事宜,1984年,日本(www.xing528.com)
我们跟华东纺织工学院联合搞了一个课题AR-617,发明了一个由各种化学制剂拼起来的练绸染剂,这个项目获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后来投产了,上海一直在用,外地也在用。结果就是原来脱胶脱得不均匀,现在脱胶脱得均匀、脱得好了。
还有一个叫真丝绸印染后整理新技术。“六五”的时候,好像得了部里的一等奖。这种新技术呢,过去是遥遥领先的,如真丝染色出来以后的后处理、单机烘燥、绸缎处理和印花等各方面的技术。
(中)赴意大利考察引进设备,和该公司员工合影,1988年,意大利
(右)赴联邦德国引进印染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合影,1986年,联邦德国
工业研究,工厂跟大学一起搞最好了,因为从理论来讲,大学比较好一点
再一个就是合成纤维印染后整理涂层新技术,就是把一种涂料涂在合成纤维上面,可以防水,水滴上去不会漏也不会渗。这个项目后来也获得了比较高的奖励,是国家的表彰。这个项目是我们在研究所的时候,跟工厂一起搞的技术革新。研究跟生产结合起来,最明显的优点是,跟工厂结合起来搞,你小样试好以后可以马上放大样。如果你不跟工厂结合,工厂不给你放,放要花工夫、花钱,合作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放大样,一批放10片、20片,工厂里面生产的,一下子就可以了。另外,工厂有大的设备,研究单位没有大的设备,只有打样的设备,小样跟大样是不同的。这种合作在“六五”“七五”时的效果蛮明显的,工业研究,工厂跟大学一起搞最好了,因为从理论来讲,大学比较好一点。
我们这些工作,理论研究也不是太多,主要还是以引进设备、引进原料为主。当时引进的设备,有意大利的、瑞士的,还有日本的、德国的,意大利设备比较多一点。开始是引进日本的,后来开始引进韩国的,韩国的设备是仿日本的,东西差不多,但是它价格比较便宜。印花、染色设备以意大利为主,整理设备以瑞士为主。现在瑞士还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中国到现在还赶不上。赶不上的原因,不是说造不出这个设备,而是没有造设备的材料。
我应该在1994年退休,但延长了两年,做到了1996年,主要是在丝绸公司当顾问。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原来是事业单位,一直到1987年改成上海丝绸公司,变成了企业。1992年,改制成了上海丝绸(集团)公司。上海丝绸公司原来分为两个,一个上海丝绸工业公司,一个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两个公司合起来,也就是工业与商业联姻,成立了上海丝绸(集团)公司。这个公司现在还在,但是上海的生产厂家没有了。
退休后当顾问,在嘉兴埃迪尔丝绸厂(意大利合资)干了几年,一直到70岁,我就不做了,身体也吃不消了。
我兼职上海纺织学会咨询部部长,一直搞到今年(2014年)3月份退出。现在在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学会,在里面承担点工作。
采访时间:2014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