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与开发:纺织机械电子开口的匠心之作

创新与开发:纺织机械电子开口的匠心之作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攻电子多臂机与电子提花机研究与开发。申请发明专利四项。课题组开发成功的电子多臂机、电子提花机等新型开口装置在国内外广泛应用。2019年9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我们又研究了“电子提花织带机”,这是和杭州奇汇电子提花机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这个织带机获得浙江省的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电子提花机上的“电子阀”,是这个设备的核心部件。搞纺织机械主要是要懂工艺方面的。

创新与开发:纺织机械电子开口的匠心之作

李志祥

李志祥

李志祥 原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员

李志祥,1959年毕业于浙江丝绸专科学校,196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子系(成人大学)。主攻电子多臂机与电子提花机研究与开发。1986年任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负责人。“八五”“九五”期间,开发了电子多臂机、旋转式电子多臂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和电子片梭多臂机与进口片梭织机配套应用。获国家1996年度“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时获得国家“八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及奖章。“电子提花织带机”获浙江省2002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申请发明专利四项。课题组开发成功的电子多臂机、电子提花机等新型开口装置(制造厂:常熟纺机厂有限公司、杭州奇汇电子提花机有限公司)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主编高校教材《丝绸机械设计原理》(下册)、《电子提花技术与产品开发》《多臂机与多梭箱》《电子提花商标机和织带机》《高速提花机与电子提花技术》《提花机》等,参编《中国丝绸机械》(第三篇新型织机部分)、《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现代织造原理与应用》。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人。发表论文40多篇。2019年9月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左)参加电子提花织带机鉴定会,2001年,杭州

电子提花机上的“电子阀”,是这个设备的核心部件

我1934年出生于宁波,1956年7月考入杭州工业学校(1958年,分校迁址到文二街,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毕业于丝织专业。留校后学校为了培养我,把我送到上海华东纺织学院(现为东华大学)进修。我在杭州工业学校学的是丝织工艺与理论,就是丝织方面的,主要学习织机与织造方面的原理。到华东纺织工学院主要学的是机械设计。回来以后,因电子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1961年又考入浙江大学机电系(成人大学),当时分为机械、电子两系。1966年毕业,拿到了浙大五年制的本科毕业证书。以后就在学校里工作,直到2005年退休。我一直在这个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工作,在不同的系里承担教学工作,从没离开过。

早期写了一篇题为《电子提花机的原理与分析》的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就是电子提花机的结构原理和其运动分析,获得了丝绸系统全国二等奖。后来汇编到我的书里去,作为新的一部分的内容。

我主要研究了织机、多臂机、旋转多臂机、提花机以及电子提花机等5种产品。我们这个提花机开口一直用到现在,早期提花机叫“纹版提花机”。这是最早的研究。后来研究改进小花纹的织花机,叫多臂机。然后就研究旋转型多臂机,这种机器是用电子控制的,是和江苏常熟纺机厂合作研究的。“旋转型多臂机”这个产品大量投产供应国内市场,当时年产值达到上亿元。

我们又研究了“电子提花织带机”,这是和杭州奇汇电子提花机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这个织带机获得浙江省的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奇汇公司又把这个产品推广为通用的电子提花机,可以织造各种各样的花纹。这是1991年我们给厂里提供的专利,奇汇公司向我们学校支付了30万元专利转让费。王佰奇总经理,也是董事长,他很用功,进一步把它发展改造成大型的提花机。这对丝绸行业来说,可以进一步发挥更多的功能。

我们对这个产品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分析。电子提花机上的“电子阀”,是这个设备的核心部件。这个电子阀上面是电子控制部分,中间是个阀,阀两边是吸片。当它开始工作时,吸合部分作用进行开口。我们为这个研究出的新电子阀申请了专利。根据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共申请了四个发明专利。如今,奇汇公司的电子提花产品不但在国内应用,还出口越南、印度等多个国家。这个产品由于是厂校合作,所以我们对奇汇厂来说是有贡献的。光是电子提花部分,我们就写了两本专著,一本是为奇汇新产品而写的,另一本就是以提花机的产品为例进行开发。这两本以电子织带机的产品开发为主的专著都是我主编的。后一本专著实际上也是为奇汇开发新产品而写的。我们的专利转让以后,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了这两本专著,把产品和书介绍给客户。记得这两本书当时都印了上万册。

用国外引进的织机设备,配套国内生产的开口机构,织造出各种产品出口到国外去

我们的科研成果当中有一个叫片梭多臂机,这是和绍兴红光绸厂合作的。红光绸厂引进了一台瑞士的片梭织机,花费了上百万的人民币。里面的开口机构需要改造,我们给予了重新设计改造。这台机器到目前还在使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国外引进的织机设备,配套国内生产的开口机构,织造出各种产品出口到国外去。我们共开发了五种产品,这个是其中之一。当时我们这个团队里都是比较年轻的,现在都已经是教授了,如方园、袁嫣红、张瑞林、沈毅、郑智毓等,有几个是我的研究生,毕业后就留校了,现在是学校里的学科带头人,有的在电子学院,有的在机械学院,有的在材纺学院。1996年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时,他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教师,现在都已经过去20多年了。

(后排正中)参加PR418型片梭多臂开口机构鉴定会,1996年,杭州(www.xing528.com)

1996年领这个奖时,江泽民同志接见了我们,要我们继续努力。当时浙江省有浙江大学和我们学校一共7个人参加了这次颁奖大会。后来,我获得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了一个金质奖章。自己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科研团队的。我不能忘记我们团队的年轻教授、我的研究生们的作用,他们的功劳都是不可磨灭的。我们艰苦奋斗了十几年,两个“八五”“九五”项目,可以说是摸爬滚打在厂里。

纺织机械主要是要懂工艺方面的。搞这个项目,当初我们中国都是向世界各国引进设备的,有向英国引进的,有向德国引进的,还有向瑞士引进的,世界上这三个国家是最先进的。我们国家每年有大量的设备引进,我作为设备引进的专家,经常要在合同上签字,对方也认得我,邀请我到他们国家去访问。我们到过英国的BONAS公司,到过法国和意大利的STAUBLI公司,我与方园老师一道去那边学习、讲学、讨论、探讨。回来以后我们就把有自己的专利化为产品,这样每年可以减少外纺机引进的上亿元外汇

在专利方面,你的成果超过了它,你就可以申请新的专利

第二个产品是旋转多臂机。常熟纺机厂以前的多臂机产品全是机械控制的,而要织造好的花纹、好的织品,光是用机械控制,其速度和精度都达不到要求,于是我们就设计改进了这个产品,用电子控制。现在常熟纺机厂每年生产上千台旋转多臂机,多的时候达到三千余台,供应全国各地。这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个用电子控制的多臂,一个用电子控制的提花,都得到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

《电子提花技术与产品开发》这本书中介绍了上面提到的提花花纹。刚才我给你看的样机,叫电子提花系统。这个电子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吸合的次数几乎可达到零错差。电子阀工作时,一个信号进去,一种颜色就变化了;另一个信号再进去,颜色又变化了。下面就是开口机构,会不断地变化。这一点可以满足纺织系统的生产要求。现在国内的技术改造,就是用国产产品。奇汇生产的国产电子提花机和常熟生产的电子多臂机都可以满足国内要求。

电子多臂装置研制中试鉴定,1996年,常熟

RED50旋转式高速电子多臂机样机鉴定会,1996年,常熟

但是,我们与纺织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有距离的。虽然产品的精度方面逐步上去了,但是材料的耐磨性有差异,比如受气候的影响。温度的变化对精度还是有影响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落后了十来年时间;当然,与越南、印度相比,我们还是领先的。如果与英国、法国和德国相比的话,还是有差距的,主要是机械加工的精度没提上去,材质得不到保障,两方面还需要提高。

在提花机方面,我们与协作国家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交流,既要相互探讨,也要讲究有礼有节。不管是到哪个国家,相互探讨也好,相互交流也好,都是推心置腹,但也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专利方面,你的成果超过了它,你就可以申请新的专利。比如,在控制器方面,我们可以有些突破,形成新的发明专利。对于国家来说,因为这个专利属世界发明的,其他国家同样能看到你这个专利,你这个东西到底起什么作用,效果怎么样,他们要对你的专利进行论证的:你的专利与世界上的其他专利有什么不同之处?所以,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要脚踏实地地、实事求是地来解决问题。我们搞了五种样机,每搞好一种样机就出版一本书,《多臂机与多梭箱》这本书就是搞了两年到三年时间而出版的一本书。近几十年时间我先后出版了6种专著。

专业方面的东西,已逐步向通用机械方向发展

除了科研外,我还主编过一些高校教材,其中有一本是《丝绸机械设计原理》(下册)。徐作耀教授、康泰教授编了上册,主要是制丝机械的设计;邬显康老师和我两个人主编的是下册,主要是织造机械的设计,还有制丝部分。这是我校的主要教材,我们一直用了二十来年。现在基本上都要改了,已经落后了,因为没有电子体系,缺电子控制部分的内容。我们专业方面的东西,已逐步向通用机械方向发展。就是说,以后的专业方向扩大,不光是丝绸机械原理,一般机床原理也要讲到,专业书方面慢慢就要拉开了。

我大概从1986年开始培养研究生,依靠科研项目平台共培养研究生近10人。这些学生有好几个留校了。如袁嫣红老师在机械学院工作,几年前评上教授;方园老师在材纺学院工作,也是教授;徐英莲老师是材纺学院的高级工程师。这些年轻的教授都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他们都是通过十几年的科研成长起来的,他们摸爬滚打在工厂,研究在学校和实验室,寒暑假从来不休息,很辛苦。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怀。我们学校的历任院长,从张友梅院长开始,每一个院长要当5年或6年,袁观洛院长、凌荣国院长、康泰副院长,后来是赵匀院长,都对我们的课题积极支持,帮我们解决困难。我们也得到了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我们要搞一个科研项目,图书馆的很多老师都来帮我们查资料,分析资料,甚至翻译资料。因此,我们的课题应该说是得到了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荣誉可能挂在我们身上,到北京开会,江泽民同志接见,全校都知道,教授都提上去了,实际上呢,成果是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忘记的,应该要感谢他们。

采访时间:2013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