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第
蔡洪第
蔡洪第 原上海第三丝织厂科研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蔡洪第,出生于1933年12月,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夜校)机械设计专业。1974-1980年,任上海丝绸工业公司职工大学机械教师。1980年起,在上海第三丝织厂科研室先后任副主任、主任。任职期间,主持研制出分条整经机、热风锡林联合浆丝机、练染绸开幅机、板边机、热定型机、四联动整经机、合纤无捻上浆分条整浆联合试验机、半自动化印花机、D型络筒机,以及真空浸泡机和穿纹版机等数十种机械设备。其中,“SGD16-1型浆丝机工艺及设备”获上海纺织工业局二等奖,SFK系列络、并、捻中试样机及推广机获纺织工业部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AKJ-1600经轴架获上海纺织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在《上海丝绸》上发表有关机械改造研制的论文《SGD16-1型浆丝机设计特点》《SGD16-1型浆丝机伸长控制》《合纤无捻上浆工艺与设备》《轻型经轴储藏架》等多篇。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合纤无捻上浆分条整浆联合试验机,这应该算是我们国家的首例
我在18岁的时候进入工厂学习钳工,学习了大约有6—8年,便已经掌握了包括车、钳、刨、锻、焊在内的所有技能。我的师傅十分擅长机械设计,于是我开始学习机械设计,但没过多少年,他就离开工厂去外面打拼了,因为当时我的技术尚浅,就没有跟随他一起出去,而是继续在厂里做机械设计。
随后,我所在的工厂从棉纺厂转到丝织厂了。在丝织厂里,许多机器设备都欠缺,因此我就开始着手设计工厂里所需要的机器。从那以后,我一直在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当时我所在的丝织厂机械比较落后,大多是木结构的,我便想将其改成钢结构的。于是在1962年后,我设计出了丝绸摺幅机,效果十分不错。但当时的我没有任何职称,还是一名工人,便在工作之余,去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夜校,从1958年到1964年,我在那里学习了6年的机械设计。夜校毕业之后,我基本上一直从事机械设计的工作。
后来,碰巧公司的职工大学需要老师,他们就挑中了我,于是在1974年到1980年这6年,我一直在学校任职,主要负责讲授机械设计这方面的课程。在这期间,公司职工大学十分看好我,认为我是个人才,便在这时候将我升职成了工程师。1980年我回到工厂,在科研室工作,后来升为科研室主任和高级工程师。
在我从事机械设计近30年的过程中,有几项我参与设计的机械产品可以算作我职业生涯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当时,工厂里需要一种热定型机,而这种机器只在丝绸印染厂里有进口,于是我就同上海绢纺厂的工程师姚明德一起,成功设计出了热定型机。
工厂需要拉幅烘燥机,我便独立设计出来了。后来,工厂里做无捻上浆,也就是涤纶、腈纶丝的织物,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涤纶丝是没办法上浆的。于是我就从实验开始,尝试着做无捻上浆,后来设计出合纤无捻上浆分条整浆联合试验机,这应该算是我们国家的首例。
这些机器设备设计出来之后,对工厂而言,也创造了巨大的效益
我设计建造过一台大型设备,把原丝筒子和支架合并,在大烘房前上浆,再到烘房里烘干,然后就集中到机器上面。这个机器叫整经上浆联合机,它占地有1000平方米之多。
进行机械制图,1971年,上海
进行机械制图,1983年,上海(www.xing528.com)
另外,我还设计过分段整浆联合机。当时的涤纶丝尼龙,一束丝有一百根,如果分散上浆的话,就全部都粘在一起了。于是,我设计出了一个整浆联合的设备,整经同机浆联合,分段浆好了之后再卷起来,这样一来,织造就变得十分便利了。这个设备同传统工艺相比,有着十分重大的突破和进步。传统的工艺锦纶丝无法上浆,只能够增加黏度,而有了我设计的这个机器之后,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还有SFK系列络、并、捻中试样机及推广机、真空浸泡机、轻型经轴自动储藏架及多功能浆丝机等十几种机械设备,其中SFK系列络、并、捻中试样机及推广机获纺织工业部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这些机器设备设计出来之后,对工厂而言,也创造了巨大的效益。比如整经上浆联合机,在这之前,涤纶、腈纶是上不了浆的,只能加捻做绉类织物,而在使用这个机器之后,涤纶、腈纶可以上浆了。于是,我们投入了一百台织机,做无捻上浆的涤纶上浆,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我一直操作这个机器,于是慢慢就对上浆这方面的操作很熟悉了。
当时我们工厂有一种叫丝绒的产品,上面有一层短短的绒毛状的覆盖面,那层覆盖面需要上浆。如果不上浆,它在折叠之后就会松散开来。我们就上浆,上完浆之后,在亮光下看,绒毛呈现出一高一低的样子,这是因为我们是用人工控制的,没有用机械自动控制,从而导致上浆的力度不同,张力也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有恒定上浆率的机械设备,SGD16-1型浆丝机工艺及设备,获得了上海纺织工业局二等奖。后来,SKJ-1600经轴架获上海纺织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这是我在快要退休时设计的新型浆丝机。原来,浆丝机有很多缺点,如上浆部分,是用铁辊外面包布的,经常调换会导致上浆质量不稳定,而且其张力、速度都是人工控制的,大大影响了经丝上浆质量。我设计的新型浆丝机在上浆时,经丝张力、速度都是自动控制的,上浆部分采用胶辊,不用包布,所以经丝上浆质量非常好,当时在杭州、常州的丝织厂中推广使用,其中部分机构即卷取张力自动减压装置还得到了发明专利。
新型浆丝机造出来之后,立即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上海市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也购入了一台。我们工厂投产了400台绒机,400台这个数量对于当时的工厂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了,从那之后就一直使用这400台绒机,一直到上海丝绸业彻底调整,工厂才将这批机器卖给别人。
我当时设计出了许多机械设备,却都没有尝试去申请国家专利
从18岁进厂,到1995年退休,我在工厂一共工作了44年。现在,上海的纺织厂全部都关掉了,包括国棉二十厂、十六厂,我们工厂是上海第三丝织厂,也是上海一流的丝织厂,很遗憾,也遭到了关门这样的境遇。
当时缺乏专利意识,虽然我当时设计出了许多机械设备,却都没有去申请国家专利,几乎所有的设备在发明建造出来之后,就都直接投入生产了。
工作期间,《SGD16-1型浆丝机设计特点》《SGD16-1型浆丝机伸长控制》《合纤无捻上浆工艺与设备》《轻型经轴储藏架》等多篇论文发表在《上海丝绸》上。我还荣获了“全国纺织工业合理化建议积极分子”和上海工会系统“上海市比、学、赶、帮先进个人”等称号。
我曾经享受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整个第三丝织厂就批下来我一个人,但后来出于某种原因被退回了。
(右一)上丝三厂敬老会,2014年,上海
采访时间:2015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