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蚕原始种培养研究及母种探讨

家蚕原始种培养研究及母种探讨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蚕种生产分三级,有原种、原原种和母种。所谓原种,就是半纯种,农村用的蚕种是杂交种,由专门的原种场生产原种和普通种。这个场一开始都是原种、原原种,是从江苏引进来的。我们主要生产原种,原原种就自己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都用过我们的原原种,我主要从事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我老伴从事母种、原原种的生产,我负责全面的生产技术。

家蚕原始种培养研究及母种探讨

潘恒谦

潘恒谦

潘恒谦 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原副场长,高级农艺师

潘恒谦,1952年毕业于江苏省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烟台中等蚕业技术学校。1954年撤校建场,成立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后,先后担任技术主任、总农艺师、副场长等职务。先后培育出鲁七×9202、新松×新月,投放市场进行推广应用,并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得到了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颁发的“世界优秀专利技术”荣誉证书。“优质高产春用多丝量蚕品种菁松×皓月的推广应用研究”获江苏省199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桑赤锈病侵染循环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获中国农业科学院1986年度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了向仲怀主编的《中国蚕种学》的编写工作,以及《山东蚕桑》的编写工作。多篇论文发表在《山东蚕业》《浙江蚕桑》,多篇论文被山东省蚕学会评为优秀科技论文一、二等奖。《烟台场桑蚕微粒子病防治的措施》入选“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夏秋用桑蚕新品种新松×新月的选配研究》入选《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并被香港新华通讯出版社聘为技术顾问。曾任山东省农学会理事、山东省蚕学会常务理事等。

参加全国蚕学会第四届会议,1985年,沈阳

参加江浙蚕种学术会,1990年,无锡

我报考了当时的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并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桑蚕专业

我1931年1月30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吴县,那是以前的县制,现在吴县没有了,应该是苏州市的吴中区。我高中毕业于江苏省昆山中学上海快解放那会儿挺乱的,我父亲不让我报考上海的学校。当时,苏州没有大学,只有专科,有工专、医专、美专,还有蚕丝专科。我报考了当时的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并在这个学校读了三年桑蚕专业,原浙江农业大学的金伟教授当时和我同班。

烟台有一个学校,1922—1926年,这个学校变成了师范学院。20世纪50年代,青州一个初级中专搬到这里,成立了一个中专性质的蚕桑学校(属于农业电大类的),叫山东省烟台中等蚕业技术学校。以前蚕丝专科学校很少,十分缺老师,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当时山东要蚕桑专业的人,就从我们学校挑了思想、学习各方面不错的来教学,一共7个人,我的老伴是我的同班同学,一起来的这里。这个学校开了1年多点,一共是3个班,2个班是初中毕业考上这里的,还有一个就是老干部班(干部培训班)。后来,某书记感觉丝绸出口不行,一句话就把这个学校撤销了,改制成为一个蚕种生产的原种场,这也是山东省属第一的桑蚕原种场,我们就留下来做技术工作。1981年,省里提出改革,把丝绸、缫丝、工业,还有外贸、农工商贸合在一起成立了丝绸公司,属于农业厅领导,这是山东,也是全国最早的农工商一体化。

《夏秋用桑蚕新品种新松×新月的选配研究》入选《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1991年

《菁松、皓月三眠诱导繁育杂交种试验初报》被山东蚕学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奖,1994年,烟台

我们主要生产原种,原原种就自己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都用过我们的原原种(www.xing528.com)

我1981—1984年做副场长,是管技术生产这方面的,1991年退休。退休以后,省公司要培养蚕的品种,我就专管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其实,山东场桑蚕茧生产原来发展得还是挺好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蚕茧生产量最高的时候达到80多万吨。到了2003年,丝绸公司体制不行了。蚕茧属于农业,是比水果业都不如的行业,现在生产也不行了。

我在原种场工作了40年,原来是做技术员的,一直到1958年蚕种场放到这里来,我才评上了技师,那时候的技师比技术员职称高一级。“文革”时进行了体制改革,这个职称也改了,我变成了农艺师,一年后就晋升为高级农艺师。我们生产部门不像研究单位和学校,缺少教授,没有正职,正职是要到农业部的,所以我这个也相当于是个副教授。我当老师的时候开始就是教文化方面的课程,甚至还教了半年物理课,那时候山东省用的都是苏联课本,而我在苏州学的是英美的物理,后来教蚕种蚕桑,我的老伴负责教生产、丝绸这方面的课。学校变成原种场以后,我跟老伴就留下来一直做技术工作。

蚕种生产分三级,有原种、原原种和母种。所谓原种,就是半纯种,农村用的蚕种是杂交种,由专门的原种场生产原种和普通种。原种的上一代就是原原种,原原种基本上是纯种,原种也有杂交的,杂交原种跟生产的一代杂交种不一样,就像一个蚕分好几个系统,主要有日本种、欧洲种,还有中国多化性品种。所以,农村弄的是中国种跟日本种杂交的品种,找原种必须是日本种,什么品种就是什么品种。原原种要更纯,不能有品系什么的。母种实际上就是自己留的种,母种更高级。这就好像祖孙三代,就是品种不一样,杂交形式不一样。这个场一开始都是原种、原原种,是从江苏引进来的。1957年开始,自己生产原原种了,1959年全国种子要改革,因为量大了以后没有地方专门生产,所以江苏就自己留母种,我们也留母种,从1959年开始就有母种、原原种和生产原种。我们主要生产原种,原原种就自己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都用过我们的原原种,我主要从事母种、原原种、原种的生产,我老伴从事母种、原原种的生产,我负责全面的生产技术。

鲁七×9202,鲁七是我们这里选出来的,9202是从国外拿来的,我们配成一个新的杂交种

西南农大的校长叫向仲怀,他是工程院院士,我参加了他主编的《中国蚕种学》的编写工作,另外《山东蚕桑》一书中关于桑蚕生产这一部分的内容几乎也都是我写的。论文我也写了不少,还有好多是得奖的,《家蚕纤度细丝长长的多丝量春用品种东岳A×9204的育成》《桑蚕春用新品种鲁七×9202选育初报》等多篇论文获得山东蚕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二等奖。有的论文还在《浙江蚕桑》杂志上登载过,但主要是在《山东蚕业》上登。我有个同学是镇江蚕业所的所长,他在我们这里发现桑树上有赤烁病,还专门在镇江蚕业所搞桑树的病害研究,我也一起参加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农科院奖励的时候也提到了我的名字。退休以后,我主要参加两本书的编写,一本是《中国蚕种学》,一本是《山东蚕桑》。

(中)在家中和采访者合影,2015年,烟台

我在蚕种场工作的时候场子的规模还是可以的,职工接近200人,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分配过来的不多。当时农业大学也有蚕桑专业的,我有个同学就从这里转到农大教学去了,本来叫我去的。我们那个老场长说:“哎呀,你走了场子怎么办?”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场里了。场子后来改制成为省里的丝绸总公司,下面各个市还有分公司,所以我们这个单位还是属于省里的。它原来由农业厅领导,主要给总公司生产蚕种,供应蚕种,各个蚕种场要的种子以及原种也由这个场生产。1991年,我又被返聘回场里,培育了一个新品种,叫鲁七×9202,鲁七是我们这里选出来的,9202是从国外拿来的,我们配成一个新的杂交种。这个杂交种比全国蚕原种培育的青松皓月好,它产量高,丝质相当优越,这个品种省里面都用的,江苏用了1万多张种还是2万多张,生产还是不错的。

我跟我爱人是大学同学,一起分配过来,一直都在做桑蚕行业。我有个孩子也在这个场子,那个时候上山下乡,子女可以留在农业单位。我对蚕过敏,碰到蚕就上不来气了,从1959年就开始犯病,我孩子也是这样子。当时,我没有具体承担多少业务,主要是基础指导,以及生产计划的管理和安排,所以我有时候就是靠吃药来维持。后来民政部来这里做调查,安排了一个协和医院的教授,帮我解决这个过敏问题。1984年,我评上了总农艺师,后来副场长班子调整的时候,我就跟另外一个副场长(她是潍坊中专毕业的)两人变成总农艺师了,跟副场长一个级别。

我还担任过山东省农学会理事、山东省蚕学会常务理事,一般就是开会、写论文、评职称等工作。这么多成果里面,我最看重鲁七×9202品种,浙江农大的冯家新教授都说这个品种比日本的要好。

采访时间:2015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