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蚕种繁育的连续性特点及多化性品种比较

蚕种繁育的连续性特点及多化性品种比较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地的蚕品种是多化性的,而且是没有滞育期的多化性,产卵后隔10天左右又孵化了,它是具有连续性的,我们国内研究的蚕大部分是二化性品种,一年可以繁育两代。

蚕种繁育的连续性特点及多化性品种比较

冯家新

冯家新

冯家新 原浙江农业大学教授

冯家新,1954年毕业于浙江农学院蚕桑系,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系主任。一直从事家蚕良种和育种教学、科研工作。1976年创新了简易蚕种催青法,1997年起草了国家蚕种质量标准。20世纪70年代,和导师陆星垣教授研究的夏秋蚕新品种浙农1号,获浙江省1979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三等奖,获浙江省人民政府1980年度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1981年度重大成果推广奖。1982年年底至1985年年初,受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担任蚕桑技术总顾问,获得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和奖状。编著《浙江蚕品种》《蚕种繁育研究》《蚕种研究文集》《蚕种繁育专题》,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蚕种学》《蚕种繁育选集》《家蚕育种选集》等,共2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曾兼任《中国蚕业史》《浙江省蚕桑志》副主编,兼任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理事、浙江省蚕桑学会理事长等职。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浙农1号与苏12品种杂交制成的一代杂交种,可以比原种产茧量增加20%

我1931年4月份出生于江苏宜兴,1950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来考取了浙江大学蚕桑系。我的父亲是搞蚕桑的,我报这个专业跟家里的影响很有关系。浙江大学在当时是很有名气的,所以我第一志愿就是浙江大学蚕桑系,考试后就录取了。读了两年浙江大学,后因全国院系调整,最后毕业于浙江农学院了。1954年7月份毕业留校工作,一直从事蚕业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下半年退休,实际工作了42年。退休后,我继续搞点科研工作以及整理资料等,我写的著作包括参编的总共2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我的爱人是我的同班同学,她也是留校工作的,我是搞蚕种的,我爱人是搞茧丝的,我的主要工作是蚕种和育种的教学、科研。

我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家蚕蛾交配中和产卵中的明暗对产卵的影响”,1956年做试验的,发表在《浙江农学院学报》(1957年)上。当时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产卵的时候的光线暗,它产卵速度快,产卵量多。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

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蚕种。如何提高蚕种质量,这才是重要的问题,不管是哪个农业方面的,种子都是最重要的,选用优良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20世纪70年代,我和导师陆星垣教授一起研究夏秋蚕新品种浙农1号。浙农1号品种,在我们浙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浙农1号与苏12品种杂交制成的一代杂交种,可以比原种产茧量增加20%。这个杂交种具有“三齐”(孵化齐、眠起齐、上蔟齐)、耐氟、抗高温、体质强、产量高、丝质好等优点。20世纪80年代,这个杂交种在生产上大规模进行了推广。其制种量占夏秋蚕品种的比例高达78.96%,就是说100张夏秋蚕种中有将近79张是浙农1号×苏12,累计饲养1223万张蚕种。在当时来讲,这个品种是第一位的,这个夏秋品种,在稳定浙江的蚕茧产量上起到了很大作用。夏秋期高温不容易养好蚕,但这个品种因抗高温、耐氟而得以大量推广,在八九十年代,主要是80年代,占了很大比重。

我们当时选的浙农1号的亲本是141×306,141丝量比较多,306体质强健,所以把丝量大、体质强健两个优良性状通过杂交结合来延续到后代。这个品种在当时产量、质量是很好的,是浙江的主要品种,因此也得到了浙江省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国家农委、国家科委重大成果推广奖。

我们国内研究的蚕大部分是二化性品种,一年可以繁育两代(www.xing528.com)

(前排左一)获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骑士勋章,1985年,马达加斯加

1982年年底到1985年年初,我通过农业部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具体任务是到非洲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担任蚕桑技术总顾问,“发展高原地区养蚕业”。于是我带了我们浙江有关专业的数个成员,去工作了两年多,帮助他们繁育家蚕良种,培养蚕业人才,发展养蚕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当时,马达加斯加蚕业生产比较落后,但在非洲国家来讲,它的蚕茧产量是第一位的。当地的蚕品种是多化性的,而且是没有滞育期的多化性,产卵后隔10天左右又孵化了,它是具有连续性的,我们国内研究的蚕大部分是二化性品种,一年可以繁育两代。为了求丝质好,第一代经化性处理,可以变成一化,以后再用冷藏、浸酸等措施,让它再孵化,这样它身体强健,丝量也多,这是国内的情况。马达加斯加是无滞育多化性品种,一代一代连续养,也是很麻烦的,有的时候桑叶没有了怎么办呢?所以我在那里给它改良蚕种,按中国的模式,育成了两个二化性家蚕品种。此外,对产量低的地方品种进行选育,重新组合,其中一个三元杂种,产茧量提高了将近50%。因为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所以马达加斯加总统签发给我一个骑士勋章和一个奖状。我回国后,获得了1984年度“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6年,我开发了蚕种催青法。我们的蚕种等于鸡蛋嘛,鸡蛋加温才能孵化出小鸡,在蚕种生产上,蚕卵加温孵化成蚁蚕的过程叫催青。蚕卵胚胎期有十五个阶段,从丙2胚胎到孵化,每个阶段都要有一定的温度保护。我做试验给它简化了,也创新了,就是说丙2到戊2是一个温度,戊3到孵化是一个温度。这样工作省力很多,而孵化率也并不低,我就把它叫作“简易催青法”或“两段催青法”,在全国推广,不光是浙江,全国都在用。从催青开始,对以后的原蚕饲育、种茧保护、制种、冷藏、浸酸等进行一系列试验:选用适叶、改善种茧保护和产卵环境能增加产卵量和提高卵质;过去,蚕种冷藏的有效期只有60天,现在可以延长到120天;浸酸后的冷藏过去只有1星期,现在有1个月,甚至2个月还能正常孵化;等等。就是说,在蚕种生产上运作这些技术,对提高蚕种质量、调节蚕种供应起了很大作用。当然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但最初我就是搞这些事情的。1997年的第一部国家蚕种质量标准主要是我起草的,现在还在用,没有改过。

在浙江农业大学实验室育蚕,1983年,杭州

我升教授比较迟,当时有限制,就是研究生的导师年龄不能太大。我带了两个硕士研究生:一个现在在加拿大搞基础生物技术研究;一个在苏州大学当教授,也是搞蚕种、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

1982年、1989年,我两次参加了浙江蚕丝综合考察团,到日本考察蚕业,一次担任副团长,一次担任正团长。当时,日本的蚕业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我举个例子,譬如蚕种浸酸以后,要求蚕卵快速干燥,过去就靠电风扇吹,后来改进了,日本虽然也是用电风扇的,但使用的方法比我们先进。那个时候的考察比较辛苦,20世纪80年代啊,没有说去旅游什么的,没有这个思想的,就是去学习它的先进技术。这个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回来后写了好多调查考察报告,将先进技术用于国内生产,为促进浙江的蚕丝生产起了很大作用。1993年的时候,我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我退休以后,因为搞科研的机会少了,房子也没有,经费也没有,我就把过去分散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写些书。这些主要的书都是我退休后写的,退休前没有这么多时间。

《中国蚕业史》,最初由蒋猷龙先生与我商量,策划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他对蚕业历史颇有研究,他是主编,我是副主编之一;《浙江省蚕桑志》也是这样,他是主编,我是副主编之一。因为我觉得史志不是我的专长,蚕种才是我的专长,所以我编写了《蚕种学》《蚕种研究文集》《蚕种繁育选集》《蚕种繁育专题》《家蚕育种选集》等科技方面的图书。

退休之后,除了写书,我还继续关注蚕种生产情况。我们两年开一次华东蚕种学术研讨会,我是发起人之一。1988年只有江浙两省参加,1990年扩展到华东地区,后来华东蚕种学术研讨会成为全国会议,全国各地都会派人来参加。我退休后一直坚持参加这个会议,直到2012年,整整参加了17次。在会议上我收集了大量资料,可用于进行新的研究。

查看桑树长势,2000年,杭州

采访时间:2013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