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礼成
原礼成
原礼成,1953—1959年担任丹东丝绸三厂团总支副书记、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1960年起分别担任丹东丝绸二厂党委副书记、丹东丝绸二厂革委会主任、丹东绢绸厂党委书记、丹东丝绸印染厂厂长、丹东丝绸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1986—1992年先后任丹东市总工会副主席、市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纺织办主任、市丝纺工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52年带领“原礼成小组”创建了“分工专业织绸法”。在丹东丝绸二厂、丹东绢绸厂和丹东丝绸印染厂任职期间,组织实施“三上”(上品种、上产品水平、上质量)和“一改”(加速老厂改造),进行产品转型,大搞技术革新,使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丹东丝绸印染厂在1983年创出1个国家银牌产品和4个部优产品,协助辽宁省丝绸公司完成了10家工厂和5个茧站下放丹东市的交接工作,并一手组建了丹东丝绸公司。《对丹东丝纺产品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刊登在《辽宁纺织》杂志上。1990年,纺织工业部称赞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十年,为纺织工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1993年入选《奉献在丝绸》名人录。
丹东丝绸三厂1952年的产量是110万米,1957年达到1000多万米
(右一)在厂职工大会上发言,1980年,丹东
我出生于1930年11月27日,老家是山东省长岛县庙岛村。旧社会,我母亲逃荒,把我领到丹东。1942—1943年我在丹东政源号棉织厂当学徒。丹东第一次解放后,我学徒期满了,在天昌祥染厂当工人。丹东第二次解放是1947年10月,我在东北第三纺织厂当织布工。当时,工厂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厂长动员我们加班加点,说解放军在等着冬天的服装。我们一天一干就是18个小时,创了新纪录,我被评为生产能手,上了光荣榜。抗美援朝战争时,工厂搬到了佳木斯市,我被分配到沈阳市东北第八纺织厂。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我调回丹东,正赶上丹东丝绸三厂(后改为丝绸一厂)在建设,我便投入到丹东丝绸三厂的建设当中。当时,辽宁省丝绸公司有一个老经理,叫罗建华,负责帮助建厂工作。谈起丹东丝绸行业,这个领导不能忘。罗建华是浙江人,是上海法学院经济系毕业的。旧社会,他父亲在丹东开了一个义泰祥丝绸厂。父亲去世后,他在这里当经理。丹东解放后,他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丝绸公司经理、辽宁省纺织工业厅副厅长。
1952年,有一天,罗建华经理安排我组织小组试验“分工专业织绸法”,打破织绸历史上一人看一台机的老习惯,扩大看台量,并把这个小组命名为“原礼成小组”,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带领的原礼成小组创建的“分工专业织绸法”在丹东丝绸三厂推行,打破了传统的织绸法和看台记录。经过半年的试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罗建华经理很高兴,先在全厂推广,后在《辽东日报》和省丝绸公司海城现场会议上让我介绍经验,并在全省丝绸行业推广。
丹东丝绸三厂1952年的产量是110万米,1957年达到1000多万米。那时候,丹东丝绸三厂总产量占丹东丝绸公司总产量的40%。1952年,我们小组被评为先进生产小组,我被工厂评为特等劳动模范,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市政协委员。1953年,我担任团总支副书记。1954年,组织上把我送到东北团校去学习,学习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毕业后又回到丹东丝绸三厂,先后当过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任厂团委书记时,我组织青年开展韩秀芬技术互助、邓玉芝生活互助、李淑芝思想互助等活动。三互助活动得到省、市工会及共青团的认可和推广,她们三人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我被团省委授予“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7年,我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5月15日至25日在北京出席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罗建华经理把我送到这个丝绸平台上,做了一些领导工作,我所取得的成绩,与罗建华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他不仅仅在业务上指导生产,在抓干部、抓科技、抓经营上,也确实是能人,像孙燕谋、朱克敏、朱新予、钱建昌,都是他招收进来的。这些人后来都是丹东丝绸行业的技术骨干,其中孙燕谋最后是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
扭转了工厂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本人被省丝绸公司荣记一等功(www.xing528.com)
在企业动员大会上发言,1982年,丹东
1960年,我被调到丹东丝绸二厂担任党委副书记,主管老厂改造和全厂生产。这个厂是有60年历史的老企业。通过深入车间、班组调研,我发现它厂房老、设备旧、品种单调,我提出并组织实施“三上”(上品种、上产品水平、上质量)、“一改”(加速老厂改造)等规划,使老厂换新貌,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精心组织贯彻《工业70条》,开展学大庆活动,工厂被评为“省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本人被市委评为“学马列、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正在工厂蒸蒸日上的大好时机,“文革”开始了,我被打成“走资派”,关押了8个多月,被批斗了300多场。我到1972年才恢复工作,担任生产指挥组组长,后任厂革委会主任。
1978年,我被调到丹东绢绸厂任党委书记,组织老厂改造,进行产品转型,三年迈出三大步,1979年创利润485万元,1980年创利润904.3万元,扭转了工厂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本人被省丝绸公司荣记一等功。
1980年,我被调到丹东丝绸印染厂任厂长,积极带领全厂进行企业整顿、技术创新,使工厂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730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602万元。1983年,工厂创出1个国家银牌产品和4个部优产品。1984年,我被评为丹东市先进工作者。
1985年,省政府将丝绸企业下放到丹东市。丹东市委、市政府安排我组建接收组,与省丝绸公司一起对10家工厂和5个茧站进行交接。在完成交接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安排我组建丹东丝绸公司,我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经理,精心组织所属企业签订责任状,与乡镇企业横向联合,共同开展“三上”(上品种、上水平、上档次)、“一提高”(提高质量)活动,使我市丝绸行业改革迈出了可喜一步。特别是,我亲自组织力量对柞蚕生产进行全面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柞蚕生产调整、提高、适当发展的建议并组织实施,使蚕业生产有了回升,1986年收购量比前一年提高10%;1987年比前一年提高75%,有力地保证了柞蚕丝绸产品出口的增长。
(左一)随辽宁丝绸代表团考察美国,1984年,美国
1986年以来,我先后任丹东市总工会副主席、市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纺织办主任、市丝纺工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当时,丹东市的丝纺系统生产经营非常困难,我在主持工作的同时仍然坚持学习,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并写出书面报告,向全局职工提出:明知征途困难多,振奋精神不滑坡,团结协作争上游。全局齐唱两首歌:一唱《国际歌》,不靠神仙和皇帝,只靠自己救自己,唱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来;二唱《团结就是力量》,唱出全局协作作风成效来,并认真组织实施。在全省开展的局级竞赛中,丹东丝纺工业局获得优胜,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奖给我们一面锦旗。我写的《对丹东丝纺产品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刊登在《辽宁纺织》杂志上;1990年,纺织工业部称赞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十年,为纺织工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我1993年被选入中国丝绸协会和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合编、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奉献在丝绸》一书的名人录中。1949年以来,全国共有598名丝绸行业管理、科研和技术人员入选该名人录,我在其中排名第116位。
采访时间:2016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