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源远流长。
从地域来讲,丝绸之路起自我国古都西安,经甘肃、新疆,直至中亚,远及欧洲;从时间来看,自西汉、盛唐至今,绵延2000多年。丝绸之路,不仅是开拓中西方货物商贸的渠道,更促进了中西方的人文交流,经历朝历代的不懈努力,至今鼎盛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许许多多丝绸从业人士励精图治,为丝绸业做出了不朽贡献,延续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全球合作共赢指明了方向。该倡议不但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赞同,而且受到欧亚非乃至拉美各国的积极响应。这个倡议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更有它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作为丝绸之路之名的丝绸业来说,更受到鼓舞与鞭策。业内人士将不遗余力地开发丝绸新品,拓展贸易渠道,促进丝绸文化交流。
中国丝绸博物馆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们对全国近百位纺织丝绸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并将访谈整理成文,编辑出版了文集《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这些专家学者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讲述了自己毕生从事丝绸纺织的成就、经验教训,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反映了我国丝绸纺织业的发展轨迹、方针政策、体制改革、生产技艺、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困难曲折,他们的许多成就获得政府奖励、群众认可。
蚕桑是丝绸业的基础,他们中,有的从事桑树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把桑树进行分类育种,提高桑叶产量;有的整天在桑田和蚕棚里转悠,搞大面积蚕桑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桑蚕病虫害防治;有的一生搞蚕种研究,从原种、原原种、母种,到开发杂交种供农民养蚕,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有的一辈子搞脓病研究,成为柞蚕的守护人;有的将柞蚕群选群育、常规育种、新技术育种三者结合起来提高柞蚕茧产量。
在工厂基层的同志,非常重视正常生产运营,着眼于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为获得产品的金质奖、银质奖不遗余力,取得较好的效益;开发新产品满足外贸需要,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将原来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发展到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企业。
丝绸是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也是国内的高档消费品,许多同志长期在外贸公司打拼,研究外贸需求的动向,及时传递信息,与工业部门合作开发新产品;有的建立丝绸市场,举办丝绸展览、展销会,开辟国内外丝绸市场,丰富人们生活;有的毕生从事产品开发,无论是丝织印染、军工民用、外贸内销,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是要多少钱,而是要荣誉感。
丝绸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许多丝绸(纺织)院校的老师,自编教材,又要教书,又要研究,不仅科研成果累累,而且桃李满天下;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在简陋的环境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丰硕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的用心于丝绸书刊出版,一丝不苟,传播丝绸文化。(www.xing528.com)
…………
20世纪90年代前后,各地都编写了丝绸志,有的企业编写了厂史,记述了丝绸发展的历史,使我们对丝绸的悠久历史有所了解。但此类志书言简意赅,不做铺陈,比较“骨感”。《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则从亲历者的体验,方方面面丰富了具体内容。如果把志书比作树干,则《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是繁枝茂叶,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新中国蚕桑丝绸事业的发展,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各级政府的具体指导,广大蚕桑丝绸从业者的努力而取得的,其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又何止百人?书中所记述的只是他们的代表而已。
《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的出版,既能供各位回味人生,也能给后继之人有所启迪。希望本书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对丝绸纺织业的同仁有所帮助。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钱同源
2020年2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