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序言:峥嵘岁月回忆

《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序言:峥嵘岁月回忆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春伊始,应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邀约,非常荣幸为《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一书作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茧丝绸产业浴火重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特别感谢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和楼婷主编牵头编撰的《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该书特邀89位行业口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讲述了各自的从业经历及所感所想,真实还原了那段让人难以忘却的丝绸峥嵘岁月,勾勒出我国丝绸行业改革发展的生动画面。

《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序言:峥嵘岁月回忆

新春伊始,应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邀约,非常荣幸为《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一书作序。作为一个丝绸行业的从业者,我既见证了国内丝绸业的兴衰起伏,也亲历了曾经的辉煌时期。回首往事,可谓感慨颇多、意味深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对丝绸独有的钟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使得传统民族产业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亘古至今,中国丝绸与中华文明始终相伴而生,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将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联结在一起,为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茧丝绸产业浴火重生,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以中国丝绸公司及各省市丝绸公司的相继成立为契机,特别是趁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建立了茧、丝、绸、贸、工、农、人、财、物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使丝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一大批1949年后培养的丝绸专业人才,陆续进入了各级领导岗位关键岗位,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国家“六五”至“九五”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行业以科研攻关、技术改造为抓手,大量引进设备,经过消化吸收,不断充实到丝绸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构建了集教育、科研、农业、工业、贸易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由传统丝绸业向现代丝绸业的转变。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奋斗,丝绸各产业蓬勃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蚕茧、生丝的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生丝、绸缎、服装的出口分别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0%、60%、50%以上,为国家建设换回了大量急需的外汇,牢固确立了世界第一丝绸大国的地位,也为茧丝绸产业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种桑养蚕水平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开发的以“青松×皓月”“春蕾×镇珠”为代表的优质蚕品种,至今仍在很多地区广泛使用,标志着国内蚕品种研发和推广使用走向了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小蚕共育、方格簇、热风烘茧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大力推行,有效促进了蚕茧质量的稳步提升,20世纪90年代全国蚕茧产量突破并稳定在1000万担以上,为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

——缫丝生产自动化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缫丝装备和技术,从ZD721、D101、D301到飞宇2000型,国产自动缫丝机装备制造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从立缫到自动缫的革命性跨越,大大提高了缫丝生产的效率和生丝质量,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有效促进了丝绸工业的生产和贸易出口。绢纺行业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精梳绵球、200支绢丝、飞马牌绢纺绸等产品享誉海内外。

——丝织装备加速更新换代。在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的推动下,GD系列大卷装络丝、并丝、倍捻等机械替代了小卷装K系列;喷水、喷气、剑杆等无梭织机逐步替代传统有梭织机;电子提花实现了从一千多针到一万多针的飞越。丝织装备和技术的进步,使一大批丝织新产品得到开发,不仅满足了出口的需要,也满足了少数民族用绸,以及军工面粉行业、印刷行业用筛网等产业用绸的需要,目前我们正处于各类丝绸品种生产最为丰富齐全的时代。中国丝绸公司牵头编制的《(中国)出口绸缎统一规格》,是众多丝绸品种设计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也是丝绸业的一块瑰宝。

——丝绸印染技术装备快速发展。星型架精练、溢流染色、滚筒印花、平网印花、松式整理等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应用,使得丝绸印染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都得到极大提升。防缩抗绉、防静电、防油污等功能性后整理技术的研究,拓展了丝绸相关产品的功能性和应用领域。丝绸印花图案设计不断推陈出新,每年推出数千个新花色是丝绸行业在历届广交会最大的亮点和特色。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还没有放开的时候,丝绸行业第一个成立了时装模特队,表演轰动了国内外;中国丝绸流行色协会创建,使行业流行色研究和应用走在了纺织行业的前列。

——丝绸服装生产日新月异。随着国内印染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世界丝绸产业格局调整的推动下,国内丝绸服装生产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丝巾领带等服饰产品全面开发,极大地促进了丝绸服装产业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老一辈丝绸领导的推动下,嘉兴无锡等地缫丝企业率先从德国引进针织大圆机,开发了后来成为丝绸消费品重要组成部分的真丝针织内衣系列,有效拓宽了真丝的使用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丝绸服装出口额已经同厂丝和绸缎的出口额平分秋色,成功弥补了产业链最后一块短板。

——科技文教事业突飞猛进。国家先后建设了上海市丝绸科学技术研究所、浙江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等11个丝绸研究院所,建立和完善了丝绸相关标准技术体系,积极推动生丝电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行业科技研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出版了各种丝绸专著、教材、手册、词典等,反映出行业学术方面取得的累累硕果,是难得的一笔宝贵财富。《丝绸》期刊一路伴随,是我们丝绸人的良师益友。苏州丝绸工学院(今苏州大学)、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两大丝绸专业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丝绸技术人才,至今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www.xing528.com)

——丝绸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加大。随着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建立,行业有了一支专门的研究队伍,开启了国内丝绸历史文物专业研究和保护的新时代蜀锦、宋锦、云锦缂丝、刺绣等非遗技艺得到不断传承、挖掘和创新开发应用。

古人云:“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往事历历在目,时光虽已过去,但“丝绸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孜孜不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却让人难以忘怀,他们为我国茧丝绸事业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他们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行业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特别感谢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馆长和楼婷主编牵头编撰的《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该书特邀89位行业口述者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讲述了各自的从业经历及所感所想,真实还原了那段让人难以忘却的丝绸峥嵘岁月,勾勒出我国丝绸行业改革发展的生动画面。该书既是国内茧丝绸行业的首部口述史专著,也是中国丝绸现代史人物篇的开卷,填补了行业文史领域的空白。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充分反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行业变革的伟大历程,推动新时期我国茧丝绸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桑下记忆:纺织丝绸老人口述》付梓在即,可喜可贺。匆匆披阅,感慨之情,不尽言表。

以上,是为序。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

杨永元

2020年2月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