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科学会议形成的科学家之间人际关系“黏性”,科学会议不仅是城市吸引科学人才的磁极,还成为塑造科学共同体的“磁场”。虽然科学会议仅仅是让科学家在城市中短暂停留,但通过授课、研讨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科学家的智慧便留给了城市中的学者与学生。一场会议下来,城市的科学功力能得到巨大提升。
不仅如此,科学家们通过各类“强关系”“弱关系”甚至能搭建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科学网络。由此,城市能够链接的科学家也因此增多。能够链接的科学资源越多,城市就越有实力将短期的科学会议转化为持续性的科学活动,从而打造成科学创新原点。因此,科学会议不仅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科学服务业,还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高溢价投资。索尔维会议与林道会议对城市科学发展的影响也真实印证了这一点。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对索尔维会议如此评价:“索尔维会议代表了精心策划和组织良好的会议可以为科学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子[7]。”索尔维会议的历史光辉似乎盖住了这个科学会议对当今科学世界的积极影响。实际上,索尔维会议至今都仍然进行着,持续地邀请世界最顶尖的物理与化学家讨论着最前沿的物理与化学问题。也正是索尔维会议,为布鲁塞尔营造了极其活跃的科研磁场。
索尔维会议的主办机构是国际索尔维研究所,由国际物理科学委员会、国际化学科学委员会、地方科学委员会组成,不同的科学委员会各司其职。其中,国际物理、化学科学委员分别由十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或化学家组成,全面负责索尔维会议的主题确定和人员邀约;科学委员会每年都会确定一个40~60位受邀者名单,这些被邀请者都是会议相关主题的领先专家;此外,每次会议主题都将围绕五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问题展开,例如,2014年举行索尔维物理会议就以“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为主题,讨论了中子星、黑洞、宇宙黎明、暗物质和微波背景五大问题。可以说,每隔一年,布鲁塞尔都会发生一次基础科学的顶尖讨论[8]。
国际索尔维研究所的地方科学委员会,成员全部来自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鲁汶大学、布鲁塞尔大学等本地大学。也正是他们,通过组织面向地区的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将他们所接触到的顶尖科学思想转化成了本地的科研实力。以研讨会为例,地方委员会每年都会在布鲁塞尔组织四到五个主题性的高级研讨会。每个研讨会都将持续三到五天,重点关注物理和化学领域的突破性发展。许多比利时及邻国的科学家都会参会。地方科学委员会的任务就是为研讨会、工作坊邀请到世界知名学者,为布鲁塞尔营造出极其活跃的科学研讨氛围。可见,有效的会议组织,就能将一次世界级的科学会议转化为日常的科研网络,提升城市科研实力。
科学会议构建的“磁场”,其作用不仅仅是助力城市科研力的提升,更是为城市培育新生代科学家积累优良的科学资源,塑造优质的科研环境,从而为城市链接一个生生不息的科学共同体。
例如,如今的索尔维会议,继续强化“强关系”作用,让名师能够带出高徒。除了将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邀请到布鲁塞尔开会之外,会议主办方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希望将这些科学大神的知识影响力发挥到最大,建立起大师与新生代学者之间的“师徒关系”。从2006年开始,索尔维国际研究所通过设立国际物理、化学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的方式,尽量延长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在布鲁塞尔的停留时间。这些被邀请担任轮值主席的科学家将在布鲁塞尔停留一到两个月的时间,与当地科学家合作,组成“大师班”,向来自比利时全国各地的博士生、博士后乃至一些教师讲授其研究成果。(www.xing528.com)
不仅如此,在索尔维会议的影响之下,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瑞士国家竞争力研究中心物理数学研究网络,以及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为代表的多个巴黎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日内瓦—巴黎博士学校”。学校的授课内容核心围绕“量子场论、弦和引力”展开,其目的就是为一年级的博士生提供理论物理学方面的高级课程,以帮助他们弥补日常研究与最新理论和发现之间的差距。每年的9月底和10月初,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科研机构所在的城市参加为期三周的游学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数个拥有不同研究和教学文化的机构,接受来自不同顶尖教授的知识。正是以这样的途径,青年学者们打破了自己的社交圈层,既可以接触到不同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可以结识来自邻近研究所和国家的同学。“同学关系”让他们彼此极有可能成为对方博士学位期间乃至终身研究事业的同伴和同事。
与此同时,林道会议也继续发挥“弱关系”的作用,利用科学大佬短暂的聚集,让他们为科研新生代进行事半功倍的点拨。对于城市而言,其中的科学效益,是建设几所大学也不能替代的。为了让每一批科研新生代都能够深刻认知并理解诺贝尔奖得主的科研成果和精神,会议方为科研“大咖”和“新生代”搭建了形式多样的交流途径,以实现高效的思想交流。当然,正式的活动场合是必不可少的。由“大咖”主导的讲座、小型研讨会、小组辩论,让“新生代”有机会聆听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听取他们在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上的思辨。在以“新生代”为主导的大师班中,年轻科学家有机会向诺贝尔奖得主展现自身的研究成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以促进自身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而在公开交流会中,则让青年科学家之间有了相互沟通交流、公开讨论的机会。
除了这些科学会议所必备的环节,林道会议真正的亮点在于为“大咖”和“新生代”提供了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例如科学早餐会、科学漫步、获奖者午餐会、生活讲座等。正是这种非正式交流的休闲放松的气氛,塑造了林道会议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吸引力。在2013年就已经参加过16次林道会议的德国生物化学家哈特穆特·米歇尔(Hartmut Michel)表示:“到林道来和这些年轻热情的学生交流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更难得的是,可与其他同为诺奖得主的老朋友聚会,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这种休闲的氛围与常规的科学会议不同,这非常显著地增加了它的吸引力[9]。”
创造这些非正式交流机会也正是实践了林道会议“教育、启发、联结”的交流使命。来自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巴格达萨里安就有着这方面的深切感受。在参加第66届大会的首日,她就迎来了与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阿瑟·麦克唐纳(Arthur B. McDonald)和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讨论中微子振荡的机会,并得到了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肯定。英国蛋白质生物物理学家卡塔齐娜·蒂奇(Katarzyna Tych)也获得了与以色列诺贝尔奖得主阿达·约纳特(Ada Yonath)共进晚餐的机会。她感慨道:“这种交流真的是激动人心,我们轻松坦诚地交流了几个小时。这些大科学家站在各自研究的尖端,和我们解释深奥的科学问题,仿佛这样和我们交流是很寻常的事情[10]。”
正是在林道会议这样的非正式场合,营造出了优质创新环境,让科研新生代能够与领域内的成功人士进行面对面高效交流。诺贝尔奖得主为他们提供了正面且实质的研究建议,引导他们的研究生涯。青年学者之间更是建立链接,成为彼此潜在的科学伙伴。
林道会议的价值远不止林道城市自身的科学发展。对于德国而言,它还是培育和吸引新生代科学家的新途径。在第70届林道会议中,德国就有67家学术机构具有推荐科研新秀的资格[11],这也就意味着德国能够推荐更多的青年学者接受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诲和点拨。来自全球的优秀青年学者在林道会议之后往往会顺便访问一些德国的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参观访问和交流,不少研究机构会对其中特别优秀的青年学者敞开大门,提供赴德研究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道会议以另外一种方式在为德国吸引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