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装置少产现象:探索中的寂寞伏兵?

科学装置少产现象:探索中的寂寞伏兵?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大科学装置”并不完全等于大产能。“大科学装置”很可能就像一支“寂寞的伏兵”——在少有人关心的地方默默地“埋伏”着。可能未来的某一天,“大科学装置”得出了结果,便会在一瞬间“杀出”,让科学界从此改天换地。上述“大科学装置”产生了成果,但是也有可能出现长期运行后仍未能有所发现的情况。很多“大科学装置”运行数十年,至今也没有理想的成果产出。

科学装置少产现象:探索中的寂寞伏兵?

大家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大科学装置”并不完全等于大产能。“大科学装置”很可能就像一支“寂寞的伏兵”——在少有人关心的地方默默地“埋伏”着。可能未来的某一天,“大科学装置”得出了结果,便会在一瞬间“杀出”,让科学界从此改天换地。但更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伏兵”只是在荒野上自说自话,无人知晓。

从理论上看,某些“大科学装置”要想得出结果,需要长时间运行,有些运行时间长达数十年。比如在本文开头提到的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LIGO):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运作,几十年间投入上百亿元,直到2015年才发现了引力波;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的目的是探测“幽灵粒子”——中微子,它几乎不和任何物质发生反应,很难被仪器探测到,不留痕迹、来去无踪。而超级神冈的原理,是借助中微子与纯水中的原子或氧原子发生反应,进而发现产生的高能粒子在水中留下的“幽灵脚印”——切连科夫辐射光。从1983年建成至今的30多年里,即便是经历了升级换代的探测器,也只有两次测到了中微子的痕迹。

可以说,建设“大科学装置”不同于搭建生产线——不是生产线搭建好运作了,就自然会有产品生成。上述“大科学装置”产生了成果,但是也有可能出现长期运行后仍未能有所发现的情况。很多“大科学装置”运行数十年,至今也没有理想的成果产出。例如,2016年8月“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物理学家们有了非常深刻的发现:没有新发现”成为新闻。这种“没有发现就是发现”的结果,是30年前该项目设计之初无法预料的。(www.xing528.com)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2012年《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Books Reviews of Books)中指出:“探究世界本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科研突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罕见。因此,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停滞不前[7]。”

所以,如何能通过合理的衍生产业规划有效对冲“大科学装置”的“少产”,是“重装科学城”在建设之前就必须考虑清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