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科学装置”需要高额的建设费用,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投入都是正常水平。而建设“大科学装置”仅仅是投入的开端。除了建设费用之外,“大科学装置”还有后续巨大的运营成本。“大科学装置”的后续投入主要包括三方面:运行费用、科研费用和改进发展费用。这些后续投入才是对“重装科学城”真正的考验。
运行费用:“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在运行过程中,每年仍需要大量的投入。例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累计投资逾10亿元,每年还需1.1亿元用于运行和维护更新[3];散裂中子源也有300多人的专职队伍负责进行设备维护,保障运行和开放,每年投入的经费能达到设备建设经费的10%~20%[4]。
科研费用:要让“大科学装置”“用起来”,让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从事研究。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大科学装置”一般会伴随着大量的“纵向科研项目”(政府部门提供支持资金的项目),但现状是政府对科研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这时,就需要政府帮助寻找“横向科研项目”(企业提供经费的科研项目)。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对于“大科学装置”后续的科研投入尤其是人员经费,大多要占建设经费的10%~50%[5]。例如,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年度拨款超过120亿美元,在美国一些固定人员达数千人的大型国家实验室,每年可获得10多亿美元的科研经费[6];英国国家实验室可以从政府、企业等多种渠道获得支持;德国国家实验室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资助,同时帮助科学家寻求横向经费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对“大科学装置”的科研投入还极为有限。如果科学中心城市只是急于让“大科学装置”落地,而不管后续投入,这很容易导致“纵向科研项目”资金不足,科学家们还要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争取“横向科研项目”资金的尴尬局面。
更何况,目前我国的“大科学装置”通常按照“基础设施建设”立项,但“基建项目”不包括“人头费”。因此,在没有考虑周全的情况下,“大科学装置”的后期运营可能连科研人员的全额工资都无法保证。如果来自国家级的纵向科研项目资金不够,就很容易影响到科学家们的工作稳定性。因此,城市在考虑建设“大科学装置”之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后续科研经费带来的压力。(www.xing528.com)
改进发展费用:正所谓“‘大科学装置’建成之日就是开始改进之时”。“大科学装置”建成之后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对其加以改进升级,提高性能,才能保持装置的先进性,以满足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很多“大科学装置”在建设时凭借其性能的领先性和独特性,成为吸引科学家和高端科技产业的“法宝”。但如果忽略了更新改进,不出几年便会被更好的“大科学装置”替代。因此,只有进行持续的升级改进,才能在充满竞争的国际科研环境中保持足够的实力。
从上述对后期运营费用的梳理不难看出:“大科学装置”不仅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使用同样需要资金投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装科学城”在规划之初,就必须为“大科学装置”的后续投入想好相应的解决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