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
产业内贸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有明显提高。相关研究中通常用G-L指数[6]衡量某一行业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2.3中,1992年东亚地区平均G-L指数为0.4,到2005年已经超过0.5,表明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其中,NIES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韩国、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相对较低,产业内贸易比重在30%—50%之间。
表2.3 1992—2005年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加权G-L指数
资料来源:UN Comtrade,作者计算得到。
从产品结构来看,东亚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存在差异。SITC7机械和通讯设备是东亚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也是增长最快的产品大类。
图2.4给出了东亚地区十类商品的G-L指数。总体而言,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且增长较快。东亚各经济体均在SITC5-9类[7]和SITC1产品中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中SITC7机械和通讯设备G-L指数最高。从发展趋势来看,SITC7产品的增长也最快,其G-L指数从1992年0.51提高到2005年的0.67,成为东亚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产品类别。
具体产品类别来看,东亚各经济体在SITC7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虽然有所差异,但其中某几种产品的G-L指数普遍较高。东亚SITC7产品中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产品:
SITC75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SITC759:办公设备零部件;
SITC772:通断及保护电路装置及零件;
SITC778:电器、机械及零部件。
图2.4 东亚地区十大类产品的G-L指数[8](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UN Comtrade,作者计算得到。
东亚各经济体SITC7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电子电器类产品,此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于东亚地区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产品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将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国际分工和生产体系中,是东亚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零部件贸易与生产网络化程度
基于国际贸易统计数据的零部件贸易额也是衡量生产网络化的重要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由海关商品编码HS分类数据计算得到零部件贸易额。比如,Ando(2006)基于HS码6位数分类数据计算了东亚各经济体的零部件贸易额,并由此发现东亚地区20世纪90年代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就来自于机械类产品的零部件贸易。
另外一种方法是由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TC数据计算得到零部件贸易额。比如,Ng和Yeats(1999)和Yeats(2001)根据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第二版贸易数据来衡量产品内贸易。具体方法为:将其中名称为零件(Parts)和部件(Components)的产品进行加总,并计算出其在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其中,Ng和Yeats(1999)以东亚经济体60种零部件贸易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各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其研究认为零部件贸易是主要的区内贸易形式,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专业化进行零部件的组装,它们是零部件的主要进口国;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专业化进行零部件生产,因此它们是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国。Athukorala(2003、2005)开始选取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第三版5位数分类数据中的零部件贸易数据来衡量产品内贸易。在贸易数据五分位水平上,选取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中的168种产品和SITC8杂项制品中的57种产品的贸易值作为零部件贸易,共225项产品零部件贸易值来估计产品内贸易值。此后,这种核算方法为学者们所普遍采用。本书也采用Athukorala(2003、2005)的方法计算东亚生产网络的零部件贸易额。
东亚地区的零部件贸易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有较大幅度增长。如表2.4所示,2005年东亚地区全部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比1992年增加了3.74倍。其中,NIES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幅度最大,2000年后更是呈加速增长态势。日本和东盟的零部件贸易增长速度则相对较慢。2005年中国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到3041亿美元,超过日本和香港,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零部件贸易国。
1992—2005年东亚地区SITC7+8类制成品贸易中零部件贸易的比重增加了13%,2005年零部件贸易所占比重已经超过40%。出口方面,零部件出口占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从1992年的27%增加到2005年36%。进口方面这一比例则更高,从1992年的32%增加到2005年的49%,累计增长了17%。
从产品类别来看,东亚各经济体的零部件贸易大部分集中于某几类产品上,而且这些主要的零部件在各经济体全部零部件贸易中都占有很大比重。
表2.4 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额以及SITC7+8类制成品贸易比重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UN Comtrade,作者计算得到。
表2.5 2005年东亚各国零部件进出口前10位商品所占比重 (单位:%)
由表2.5可知,在东亚各经济体的零部件贸易中,前10位的商品在全部零部件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很大。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菲律宾,2005年菲律宾零部件的出口和进口贸易中的前10种零部件所占比重都达到90%左右。平均水平来看,前10种零部件在东亚各经济体零部件出口和进口中所占比重平均达到71.32%和72.09%。表明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中70%集中于贸易额位于前10位的商品上。这一数字意味着,东亚生产网络的专业化分工加强,各经济体对于关键零部件有较强依赖。
从具体产品来看,东亚各经济体零部件贸易主要集中于SITC776、SITC764、SITC759和SITC784等少数几种商品。其中,SITC776为晶体管、电子管等,SITC764为通讯设备零部件,SITC75为办公设备零部件;SITC784为拖拉机、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这表明,在东亚地区,产品内分工的国际生产网络在电子电器类产品上有最为明显的表现。随着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在东亚各经济体之间就出现了大量的电子产品零部件贸易。
由此可见,东亚零部件贸易总量增长的同时,零部件在制成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也有明显提高。零部件贸易已经逐渐成为东亚地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