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亚雁阵模式下的产业升级与工业化进程

东亚雁阵模式下的产业升级与工业化进程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日本国内的产业升级,日本企业通过FDI的方式实现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并由此推动东亚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日本对东亚的产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本上体现了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这一阶段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纺织品、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应地,东亚各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路径。

东亚雁阵模式下的产业升级与工业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通过承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的起飞,由此推开了东亚地区各梯度经济体依次实现工业化的序幕。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依次经历了五种类型产业结构:第一种是以纺织品服装业为代表的禀赋驱动H-O型产业(Heckscher-Ohlin endowments-driven),第二种是以钢铁和化学工业为代表的规模驱动无差异斯密型产业(non-differentiated Smithian scale-driven),第三种是以电视机生产为代表的装配驱动有差异斯密型产业(differentiated Smithian assembly-based),第四种是以计算机微芯片生产为主导的研发驱动熊彼特型产业(Schumpeterian R&D-driven),第五种是以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IT激活麦克卢汉型产业(McLuhan Internet-enabled)[3]

随着日本国内的产业升级,日本企业通过FDI的方式实现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并由此推动东亚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小岛清(1977)在其论著《对外直接投资论》中提出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Marginal Industry)开始,并依次进行。对于技术先进的母国来说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对东道国来说却是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由“边际产业”转移进行的直接投资,其目的是为利用东道国的低成本劳动力、获得廉价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以便更为充分地发挥母国和东道国的比较优势。(www.xing528.com)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日本对东亚的产业转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基本上体现了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6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通过FDI的方式对东亚其他经济体进行“边际产业”转移。这一阶段的投资主要集中于纺织品、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80年代,日本对东亚的投资尤其是对NIES的投资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其中以钢铁与有色金属机械、运输设备与电气机械为主。同时,NIES也在这一时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80年代中后期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机械、运输设备与电气机械。相应地,东亚各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发展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