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过国际化的激流险滩,“巨大”的经营结构为之巨变:代工制造从90%降为30%,自主品牌则占据了70%的比例。“捷安特”在中、日、澳都成了最抢眼的自行车品牌,在欧美同样跻身前三甲。全世界的偷车贼很快知道,撬走一辆“GIANT”比其他车更容易卖出高价。
刘金标的高端化战略也不按常理出牌。“捷安特”不进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所有“捷安特”产品都是透过全球一万多家自行车专卖店销售,拼的就是质量有保障,靠的就是服务有口碑。他不是没见过竞争对手在大卖场成百上千地出货,也为此动心过。但大卖场拼命压价,不顾售后,迫使厂家只能换价格更低、质量更差的零配件,注定要砸牌子。他忍住冲动,选择放弃,并喊出“不进大卖场,照样做到世界第一”的口号。
刘金标的雄心并非空穴来风,他早就看准了中国大陆这块沃土。
20 多年前,台商对于江苏昆山仍一无所知。当手下跑到这里考察后向刘金标报告时,竟被他痛批一顿:“叫你到上海评估大陆投资环境,你跑到昆仑山去干什么?”等他亲自到昆山一看,才知这里紧邻上海。天性谨慎的刘金标评估昆山长达4年,他看准了这里能兼顾内外市场,避开了上下游企业扎堆的深圳,最终选择了这里。(www.xing528.com)
1993年,“巨大”在昆山投资建厂,却引发了台湾业界的嘲笑。当年昆山的电线杆子都没几根,产业链配套更是零,但刘金标毫不担心。台湾的自行车产业链由他一手培育,长三角则是大陆自行车的生产基地,只是零配件厂商质量和水平还很差。他要干的,无非是帮帮忙、“补补课”。他一点都不计较其中的利益损失,“供货商都强大了,我才能强大。”这正是刘金标的胸怀和胆略。
很快,“巨大”又在天津、成都投资建厂。刘金标在制造业转移的新浪潮中再次占据先机。当台湾制造业成本上升时,“捷安特”已完成在大陆的总布局:台湾厂以生产高端产品为主,供应全球市场;大陆厂以生厂中价位产品为主,主要以供应亚洲及北美市场为主。
中国大陆充沛的劳动力和开放政策,成为“捷安特”迅猛成长的加速器。1994年,“巨大”在台湾成功上市,并伴随着大陆工厂的产能释放,开始新一轮腾飞。待到2012年,“捷安特”营收达540 亿台币,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