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施文的大订单犹如雪花纷飞,让“巨大”赚得盆满钵溢。“巨大”开足马力不断整合友商,到80年代初,已然成为台湾自行车业界的龙头老大。
生意越来越赚钱,刘金标却越来越担心。企业75%的业务来自美国“施文”,90%的业务是代工。别人觉得只要赚钱就好,刘金标却明白,低端代工没未来。世上没有永远的客户,总有一天“施文”的订单会消失,到时候怎么办?代工没有定价权,利润率受制于人,再怎么努力也没掌声,“巨大”的未来又怎么办?
提心吊胆的刘金标就此产生了一个小想法。1981年,他试着创立“捷安特”,在自行车上贴上了自家品牌,仅限在台湾试水销售。结果一经推出,大受好评,刘金标对自家产品多少有了底。
不过,“巨大”仍然仰赖美国“施文”的大订单,也担心“捷安特”会激怒“施文”,便小心翼翼地去征求意见。刘金标明确表示,“捷安特”不在美国销售,只拓展“施文”不涉足的欧洲市场。即便如此,“施文”仍表示一百个不同意。1984年,双方反复磋商后决定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巨大”和“施文”的股份二八开,把“捷安特”做成合资品牌。
刘金标大大松了口气,却没料到,中了美国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诡计。他们偷偷跑到深圳,瞒着刘金标建了中华自行车厂。这意味着,美国“施文”的代工订单很快会转移到深圳,对“巨大”将是一次致命打击。
刘金标一得到消息,马上商讨对策。他们分析的结论是:深圳工厂要建成投产,至少要3年。而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平,短时间还赶不上“巨大”。但这个分析,却低估了“深圳速度”。两年后,“施文”订单骤减,再次让刘金标猝不及防。
危机来袭,“巨大”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甚至因此破产。逼上梁山的刘金标,手头只剩下自有品牌“捷安特”这一张牌可打。他迅速腾出整条生产线,集合最优秀的工人,马上开始技术攻关;同时,在荷兰建立欧洲销售公司,即便冒着与“施文”全面翻脸的风险,也要在最短时间内攻破欧洲市场。(www.xing528.com)
员工们则不抱希望。与美国不同,欧洲市场对自行车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极高,全都以比赛用车作标准,这在短期内几乎做不到。
刘金标很快觉察到不妙。他的做法是,告知实情,让所有人都怀抱破釜沉舟、不成功则成仁的大决心。靠代工只能苟延残喘,终究是死路一条。如今,趁着外部逼迫狠狠努力一把,没准就能绝处逢生。可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刘金标疯了。
1986年,当“捷安特”第一批货运抵荷兰,欧洲的销售总经理最先疯了。他发回传真,密密麻麻写满了产品缺陷,还毫不客气地数落老板:“这样的质量,让我们怎么销售?”刘金标不得不连说抱歉,然后继续召集技术人员,商议改善质量的对策。
之后,刘金标苦行僧一般整天泡生产线。他亲自督战,看到任何瑕疵都会停下整条生产线,召集员工想办法。涉及的外部采购零件,全部要求最高质量。他们甚至研究碳纤维材料,并在全世界率先用于自行车……刻苦钻研下,产品质量终于有了惊人飞跃。
半年后,“捷安特”终于达到欧洲高标准。高质量很快获得高回报,登陆欧洲第二年,捷安特就开始盈利。欧洲的销售总经理再也不会因为自己受雇于台湾企业,而感觉“没面子”。
“捷安特”迅速确立了国际大品牌的高端形象,在美、日、澳等发达国家深受欢迎。谁都没料到,一场破天荒的生死危机,竟给企业带来史无前例的国际化成功。“捷安特”就此冲出台湾,再也没有对手阻挡它迈向世界第一的脚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