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奶源问题之大乱象:揭开进口奶粉配方乱象的真相

奶源问题之大乱象:揭开进口奶粉配方乱象的真相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奶源问题上,业内有过一次大PK。这种乱象让吴松航不禁感慨:“只能各凭良心了!”随后,再度送检的样品显示没超标。吴松航曾亲眼目睹类似乱象。这让吴松航大吃一惊:海关做的主要是检疫,而不是配方,中国人花大价钱买的所谓进口品牌竟是这样,真是天底下最可悲的冤大头!吴松航大量研究进口奶粉后发现,人种、体格、饮食结构的差异,大量体现在奶粉的精细配方上。市场彻底摸清了,吴松航决定打出“国粉三元”大旗。

奶源问题之大乱象:揭开进口奶粉配方乱象的真相

作为中国奶粉业的老行家,吴松航对业内弊病的认知可谓入木三分。多少打着“进口奶源”的光鲜靓丽的牌子后面,是难以掩盖的糟奶源、差工艺、仿配方、零检测,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烂品牌。

奶源问题上,业内有过一次大PK。

2011年6月,被誉为“中国奶业第一炮筒”的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与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之间,爆发过一场奶源标准的“南北之争”。王丁棉认为,2010年6月实施的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在生乳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上全面“倒退”,还不如1986年的“老国标”,可谓“全球最差”。这番言论随即引发那达木德的炮轰,声称要按“老国标”,很多奶农的奶统统要倒掉。结果惹得王丁棉再次反唇相讥,称这种奶没营养,不过是“活性物质尸体”,不如喝白开水。

表面看似乎是学术之争,实际上是不同经营模式企业的利益之争:对于自建牧场、有优质奶源的企业来说,他们希望提高标准和品质,实现企业与消费者共赢;但对很多奶源建设不健全的企业来说,奶源品质不可控,高标准就意味着高投入、高成本,“新国标”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新国标”如此不堪,消费者早就愤而用脚投票,投向进口奶粉的“怀抱”。但吴松航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进口奶源”,很多就是国外进口的大包粉。

以出口到中国最大量的新西兰大包粉为例,吴松航估算它从生产、存储、运输、检疫入关,直至在中国市场销售,前后已过去5 至6 个月;等奶粉厂家再买来生产、存储、运输、销售,最后到消费者手上,甚至会超过1年。

这样的奶粉不新鲜、没奶味,孩子不爱吃。为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厂家不惜在其中添加香精:一为遮盖风味,二让孩子吃上“第一口奶”后上瘾。长期食用这样的奶粉,对婴儿的肝肾将造成不可预知的损害。

实际上,曾有数家洋品牌奶粉被曝陷入“香料门”风波,最终却不了了之。原因在于,香精有上千种之多,如果没有明确标示,很难检测准确。直到2011年,国家明确规定(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GB2760—2011):0 至6 个月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任何食用香料。这意味着,6 个月至3 岁的婴儿奶粉中,是允许添加某些香精的。这种乱象让吴松航不禁感慨:“只能各凭良心了!”

糟糕的工艺,更令人不安。

奶粉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吴松航发现,在欧、美、澳的正规名牌奶粉企业中,普遍采用湿法工艺;而中国市场销售的大部分打着所谓“进口奶源”旗号的奶粉企业,却采用“独有”的干法工艺:买上大包粉,加入各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再充分搅拌后装罐,奶粉就生产出来了。

这种工艺,不养牛、不挤奶、投资小、收益高、见效快。投入少量资金,买个搅拌罐、包装机就能开工;只要买入的是进口大包粉,还能堂而皇之打上“100%进口奶源”的标签。消费者不明就里,自然疯狂抢购。

有人认为,干法工艺的奶粉同样符合国家标准,不过比湿法工艺口感风味上略差,实则不然。(www.xing528.com)

2013年,某品牌奶粉被曝某维生素超标数倍,引发恐慌。随后,再度送检的样品显示没超标。外行看来,这事蹊跷。但内行一看就明白,没哪个厂家会故意增加成本,过量投放营养素——这就是干法工艺搅拌不匀所致:婴儿奶粉中需要添加多种微量元素,有的甚至需要用天平精确计量,再投放到几吨奶粉中。如此搅拌,很可能造成某几罐某些微量元素超标,有的又根本不足。多了少了,孩子都会营养不均衡,导致发育不良或莫名患病。“那能给它搅均匀了才怪呢!”

国产品牌不行,那洋品牌肯定好吧?未必。

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人对进口奶粉需求暴增,洋品牌疯狂进入。有统计显示,全世界有70 多家乳品企业、近2300 多个进口品牌掘金中国,仅新西兰品牌就多达数百个。媒体曾报道,不少洋品牌,其实是中国人跑海外注册的“假洋鬼子”,注册地甚至在汽车修理厂厕所旁边。只要在海外成功注册,在国外或中国找个代工厂,统统“干法”制造,利润惊人。

由于有利可图,有些所谓的海外大品牌也干着类似的事。它们号称“来自美国”“来自德国”,但在海外市场,你根本见不到这个牌子,它们只是“特供”中国。

吴松航曾亲眼目睹类似乱象。2013年,他作为企业代表,陪同农业部长韩长赋参加“中国—新西兰第五届乳业对话”,结果在参观一家奶粉企业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厂竟然也用干法工艺,规模极小。吴松航问老板,干法工艺在新西兰合法吗?老板说,我们给30 多个品牌做代工,产品只卖到中国。当吴松航想看看他们的检测设备和化验室时,老板直接表示没有,是当地抽检,并解释说产品直销中国,海关会检测安全性,自己企业不用检。这让吴松航大吃一惊:海关做的主要是检疫,而不是配方,中国人花大价钱买的所谓进口品牌竟是这样,真是天底下最可悲的冤大头!

那么,我打“飞的”亲自从国外超市带回正规大牌洋奶粉,肯定好吧?吴松航表示,也未必。

2012年,香港某研究机构与某国际大品牌爆发惊天口水战,称其一款奶粉可谓“全球最差”,连中国“新国标”都没达到。双方对簿公堂后,将婴幼儿奶粉中一项重要差异暴露出来,这就是“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之争。

乳清蛋白被誉为“蛋白之王”,营养高、易吸收,是举世公认的优质蛋白补充剂;酪蛋白同样是牛奶中的重要营养,但分子颗粒坚硬致密。所以,中国婴幼儿奶粉相关法规规定,婴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与酪蛋白比例,要达到6:4;但国际上,对此没要求。这种差异导致的结果是,中国宝宝肠胃不行,酪蛋白多了易腹泻,但外国宝宝不存在这个问题。

吴松航大量研究进口奶粉后发现,人种、体格、饮食结构的差异,大量体现在奶粉的精细配方上。媒体也曾经报道,日本人海鲜吃得多,所以奶粉中锌含量低;美国人牛排吃得多,所以奶粉中铁含量低;欧洲人奶酪吃得多,所以奶粉中钙、铁、锌不足。但中国宝宝普遍缺乏锌、铁、碘,“人家洋奶粉是给自家孩子喝的,怎么可能设身处地为中国人考虑?”

市场彻底摸清了,吴松航决定打出“国粉三元”大旗。这个男人憋着一股劲说:“一个卫星上天、蛟龙入海的民族,怎么就做不出一罐响当当的好奶粉?养孩子还要靠外国人,这简直是天大的耻辱。”当其他乳业巨头生怕跟国产奶粉沾上丁点关系、纷纷跑到海外“曲线救国”,宣称自己是进口奶源时,三元偏要立足中国,发誓做出让中国人自豪的好奶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