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享健带领顺德早10年迈入改革开放

如何享健带领顺德早10年迈入改革开放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有个说法:全国看广东,广东看顺德。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何享健的可怕,即便是有心者,也往往在数年后方能后知后觉。1942年出生的何享健小学毕业,务过农、进过工厂,后来成了北滘镇的街道干部。1973年,何享健的团队迎来转机。两年后,生产组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企业自有资金超过10 万元,工人60 余名,厂房面积增至200 多平方米。

如何享健带领顺德早10年迈入改革开放

佛山市顺德区8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上千家企业,这里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化石”。

改革开放初期有个说法:全国看广东,广东看顺德。

巅峰期时,顺德占据了全国近1/5 的家电产量,第一批评选的全国十大乡镇企业中,顺德有5 家上榜。

20世纪90年代初,科龙电器找不到合适的新厂址,当地政府二话不说,炸了两座山头提供场地。这件事引发轰动,“可怕的顺德人”不胫而走。

那之后,随着全国“经济大解放”、江浙民企崛起,顺德不再可怕,但顺德经济的扛旗人何享健,却依旧“可怕”。

何享健从不是顺德最具话题和故事性的企业家

他没有潘宁的悲情(科龙),没有杨国强早年的贫苦(碧桂园),没有梁庆德的大起大落(格兰仕),他几乎是在顺风顺水间,将一间农村作坊做成了行业老大。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耸人听闻的事件,何享健的可怕,即便是有心者,也往往在数年后方能后知后觉

1942年出生的何享健小学毕业,务过农、进过工厂,后来成了北滘镇的街道干部。

计划经济时代,街道办负责解决群众就业。北滘镇上没什么企业,就业始终是一个大难题,何享健想帮乡亲们找份一天6 毛钱的工作都非常困难。久而久之,他萌生了“生产自救”的念头。

1968年5月,何享健联合23 个居民,筹集5000 元创办了生产塑料瓶盖的“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何享健担任组长,他的太太也是组员之一。

这样的生产组在当时属于灰色地带——归属集体经济但又游离于计划体制之外,随时都有被迫关门的风险。身为干部的何享健完全知道这一点,但他也清楚江浙一带已经涌现了一批“生产自救”形式的生产组——各种小五金厂、服装厂等。(www.xing528.com)

国家对此既没有鼓励也没有限制,何享健便想着能带领大伙吃一天饱饭就做一天。这样的心思下,他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按如今的标准来评判,北滘生产组连作坊都算不上。

其工厂是用竹木和沥青纸搭起来的20 多平方米场地,所用的机械也极为简陋。

为了推销瓶盖,何享健常年坐火车奔往全国各地。

因为没有钱住旅馆,澡堂和车站成了他的落脚点,随身的红糖水就是早餐。他不避寒暑、受尽艰难,换来的也只是组员们的勉强生存。

不过,走南闯北期间,何享健培养出了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在外面了解需求,回来后便和组员们商量能不能生产相关产品。头几年里,生产组尝试过各式各样的小玩意:皮球、玻璃瓶(管)、塑料盖……好歹算是积累了手艺和生产经验。

1973年,何享健的团队迎来转机。是年,国家引进一批民生项目,很多配套产品的采购订单分发到了全国各地的生产组。何享健抓住这个机会,在塑料、玻璃的工艺基础上,升级为五金制品,一举拿下了大把订单。

两年后,生产组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企业自有资金超过10 万元,工人60 余名,厂房面积增至200 多平方米。

“富起来”的何享健动起了心思,他花大价钱在外面请回来一位技术人员,专门指导产品的工艺更新,这件事在组内引发了较大争议。

不过,技术专员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工厂开始生产挂车刹车阀、橡胶配件等产品,名称也更改为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

1977年,配件厂实现年产值24.4 万元,利润达2.6 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组天文数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