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户籍家庭住房条件均持续改善,近5年外地农村家庭改善程度最大
2000年以来各户籍群体住房条件均持续改善,2015年本地农村户籍、本地非农户籍、外地农村户籍、外地非农户籍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4.6平方米、39.5平方米、26.4平方米和39.8平方米(见图6-20)。从人均住房间数看,除外地农村户籍外,其他户籍群体2010年时人均住房间数均超过1间,2015年继续增加,本地农村户籍、本地非农户籍、外地农村户籍、外地非农户籍人均住房间数分别为1.4间、1.17间、0.93间和1.13间。
图6-20 各户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变化
从居住水平上看,在不同户籍群体中外地农村户籍群体住房水平最差,但2010—2015年外地农村户籍群体住房改善程度最大。2010—2015年,外地农村户籍群体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大约8平方米,其他三类户籍群体人均住房面积只增加了约3平方米;外地农村户籍群体人均住房间数增加了约0.2间,其他三类户籍群体人均住房面积只增加了0.1间。
外地农村户籍家庭居住在城中村的比例由2005年的36%下降至2015年的25%,居住在成套住房中的比例由2005年的36%大幅增加至2015年的72%(见图6-21)。
2.各户籍家庭住房自有化率均增加,近5年外地农村家庭自有化率增长最快
图6-21 各户籍城镇家庭居住成套住房比例
除居住水平较快提升以外,2010年以来外地农村户籍群体住房自有化率也上升最快。2015年外地农村户籍群体住房自有化率为26.4%,比2010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本地户籍群体住房自有化率增加了大约3个百分点,外地非农户籍家庭住房自有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均大大低于外地农村户籍家庭住房自有化率增加幅度(见图6-22)。
图6-22 各户籍城镇家庭住房自有化率变化
2010年以来外地农村户籍住房自有化率的增加主要来自购买商品房。2015年外地农村户籍家庭住房来源中,购买新建商品房和购买二手房的比例分别为13.4%和7.2%,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2010—2015年在购房需求较快上升的同时,外地农村户籍家庭租房需求下降,租赁市场住房比例减少了大约5个百分点(见表6-1)。
表6-1 城镇外地农村户籍家庭住房来源占比变化 单位:%
3.外来家庭在本地居住10年以内的住房条件没有明显改善(www.xing528.com)
与居住5年以内的家庭住房状况相比,居住5~10年的外来家庭住房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由于家庭人口数量增加,人均住房面积和人均住房间数还有所降低;居住10年以上的外来家庭住房条件略有改善。外来家庭居住4年以内的租房比例超过80%,4~10年以上租房比例在70%~80%之间没有明显减少,10年以上租房比例降至约60%(见表6-2)。外来家庭居住10年住房条件没有明显改善,说明外来家庭住房改善能力或意愿不足。
表6-2 2015年外地户籍家庭随居住时间的住房状况
续表6-2
4.外来非农家庭居住地距离上班地最远
采用不同交通工具上班时间是不同的。从城市居民前往工作地所需时间来看,步行时间最少平均为10.9分钟,轨道交通时间最长平均为62.8分钟,前往工作地所需时间最长的三种交通工具依次为小汽车、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见图6-23)。
图6-23 城市不同交通工具上班用时
根据上班时采用不同交通工具的占比,分析各户籍家庭职住平衡程度,居住地距离上班地由远及近的排列分别是:外地非农户籍、本地非农户籍、外地农村户籍和本地农村户籍。
外地非农家庭居住地距离上班地最远。外地非农家庭做轨道交通上班的比例最高为6%,外地农民和本地非农家庭该比例只有2%,本地农民家庭该比例仅0.5%。外地非农家庭乘坐公共汽车和小汽车的比例最高达到43%,比本地非农家庭该比例还多2个百分点。
本地农民户籍家庭距离上班地最近。采用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方式上班的比例合计为72%。
外地农民户籍家庭以租住为主,距离上班地也很近。其中,步行上班占比最高为34%,骑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上班的占比合计达到36%(见图6-24)。
图6-24 城市不同户籍家庭上班交通方式占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