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实施了5年多,相关外交准备、金融准备、政策准备等都已经落地实施,在此期间,既有从遭受的挫折案例中获取的教训,也有从成功的案例中得到的经验。在中国正规划中的“一带一路”涉外国港口投资的研判过程中,对于中东、北非沿线实施投资的机遇期选择上应该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中美关系趋冷的负面影响恐将长期化。当前在中美贸易摩擦恐将持续,中美两国基于双方谈判目标所形成的结构性矛盾达成“双赢”可能性较小,对于中国经贸可持续性发展与外储积累问题上将造成负面影响。也就是说,随着局势的发展,中国未来可动用的外储资源会呈现减少的趋势。此外,还存在更为严重的一种情况是,由于中美两国的经贸摩擦,中国在全球策划的许多投资项目、合作伙伴、投资对象等可能遭受来自美国方面“狙击”,导致项目流产。
第二,国际上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唱衰舆论”越发增多,中国将不得不在负面舆论缠身中推进相关项目。美国、澳大利亚作为西方舆论的引导者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宣传愈发增多。[42]其报道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当某个“一带一路”项目在某国出现挫折之后,便“以点盖面”说整个计划陷入停顿,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例如多维新闻的《自欺欺人的“丝路山水地图”,掩饰不住“一带一路”的失败》,[43]便是以中国在中南美、巴基斯坦的投资项目遇到阻力为例,试图说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陷入“尴尬的境地”。另外一种是收集专家学者对于“一带一路”的唱衰评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例如法广的《“一带一路”遭遇困境》,[44]该文便是引用来自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大陆的专家评论,力图论证当前“一带一路”正面临困境。诸如此类大量的负面言论充斥主流媒体,将导致中国的投资面临的风险逐渐攀升。华盛顿全球发展中心发布的一份名为《从政策角度考察“一带一路”倡议的债务影响》的报告显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向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港口、铁路及其他项目投资数千亿美元的计划可能将债务问题转嫁给中小国家,相关贷款已经将显著增加包括巴基斯坦、黑山共和国、吉布提共和国在内的8个国家的债务风险。[45]2018年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计划正取得进展,但他警告相关的伙伴国家可能要承受债务风险。2018年6月26日,《纽约时报》刊载《中国如何令斯里兰卡将汉班托塔港拱手相让》一文,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投资与贷款计划让全球弱小国家深陷债务陷阱,并助长民主不稳固国家的贪污与专制。[46]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总裁雷·沃什伯恩更是直接警告说,中国通过经济上不可行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使得贫困国家陷入债务危机。
第三,对外港口投资的外汇资金消耗所带来的问题。2017年,中国外资资金缺口存在加大趋势。进入2018年之后,外汇资金不足的负面影响变得更为严峻。2018年7月2日,新一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等相关工作,审议了金融委办公室提出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显示出中国政府当前对于外汇稳定与资金安全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予以高度警觉和重视。因此,未来在投资资金不太充裕的情况下,对外港口建设需要对该因素有所考虑。(www.xing528.com)
第四,“一带一路”有关项目进展出现困难。很多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在财政上都面临崩盘,这为中国不断注入的投资增加了风险。2018年7月6日,缅甸财长索温(Soe Win)表示将要求中国缩减在西部若开邦经济特区港口开发案的规模,以求避免积欠中国大笔债务。[47]此外,巴基斯坦、尼泊尔、马来西亚等国也都在要求暂停或者缩减中国承建的项目规模。另外,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债务急剧上升,以及中国提供的贷款由于涉及当地腐败事件,项目进展也受到影响,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有关项目也遭遇同样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当前1 700多个涉“一带一路”有关项目中大约200多个或停工或被要求缩小规模。
基于以上情况,鉴于中美关系、中国未来外汇储备的预期、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施加的压力、当前“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所遇到的“赤字”难题,导致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项目中面临较大压力,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压力可能越来越大。也就是说“一带一路”项目的战略机遇期推进效果会随着当前局势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弱化。总体而言,在“一带一路”相关计划的实施上不利因素大于利好因素。因此,当前对于未来在中东、北非沿线实施投资的机遇期选择上应该“宜早不宜晚”,同时投资规模应该缩小,以求在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逐个项目攻关,不能“大面积开花但结果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