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应该为增加利润负责?
光明保健品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保健品,市场销售旺盛;特别在春节前后,保健品市场是旺季,往往销量大增,供不应求。春节前,销售部门要求生产部门突击生产,加班加点,增加产量,通过增加销量以增加利润。然而,这一增加企业效益的措施却受到了生产部门反对。生产部门认为这会打乱全年生产计划,而且节假日加班要支付双倍甚至三倍的工资,产品中包含的人工费必定会提高,那么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会提高,对生产部门的成本指标考核很不利。销售部门则提出,在春节前后这样的旺季,若因为生产部门不肯生产而错失商机,企业会失去大量顾客,势必会影响收入和利润指标。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总经理请财务部门提出处理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矛盾的意见。
请问:假如你是财务部经理,应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一)责任会计的含义
责任会计是指以企业内部的各个责任中心为会计主体,以责任中心可控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责任中心进行控制和考核的一种会计制度。
(二)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责任会计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产品大量生产,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要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使成本会计有了飞速的进步,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成本计算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之前,会计工作尽管也会对成本进行核算,但是由于反映成本数据的方法有限,成本数据并没有对企业管理产生价值,导致企业对于成本数据关注得并不多。通常,企业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确定产品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成本计算并没有对生产中的价值转移进行反映,成本核算数据粗略,不能为企业管理服务,更没办法进行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比较,以及让每个人对自己的绩效承担责任。在1885~1920年,随着物价持续下跌,竞争加剧,企业意识到必须通过成本管理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拓宽利润空间。
成本会计的发展,尤其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为基础的标准成本制度的出现,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企业管理者也开始意识到要进行成本管控,而且将成本责任落实到责任主体是十分有必要的。与此同时,预算管理的出现使责任制度从成本控制领域扩展到利润和资金等管理领域,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对各个部门进行权利和责任的划分,明确责任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历史经验表明,当责任被会计所认知,开始被会计落实到责任主体时,责任会计开始萌芽;尽管责任会计在当时还是小芽,但是之后它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20世纪40年代后,责任会计从理论和方法上都趋于成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激烈的竞争推动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寻求突破,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的优化和提升。在这种情境下,原来的集权管理显然已经不适合大企业,分权化管理和事业部制被大型企业采用,并发挥出了其在促进内部管理上的优势。
对事业部制的企业进行管理控制,需要完善的责任会计制度。面对实践的需求,责任会计被越来越多企业所重视,而且人们对责任会计所使用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细微的改进和新的应用,最终形成了现代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会计。
责任会计是一种管理制度。不同于集权管理,为了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对象,以使权责明确,更有效地进行内部的管理控制,责任会计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不同层级的责任中心,通过对责任中心的管理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责任会计的本质是通过明确权利、责任,让每个责任主体承担相应责任,进而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
20世纪80年代,责任会计的概念被引入我国。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就有了责任会计的影子。例如,很多企业推行的内部经济核算制度,以及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物资归口分级管理、企业原材料管理中的限额领料、对于人工费计量中的计件工资等,都是将产品产量、质量、成本消耗等同劳动者的责任相联系,将工作量与个人报酬相结合,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的报酬和工作量相对应的成本管控方式其实就是我国责任会计的雏形。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我国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具体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企业通过尝试各种类型的经济责任制,打破了原来的“大锅饭”,在企业经营中进行权利、责任确定。这样的做法将职工的工作奖金和职工的工作相挂钩,将职工的收入报酬和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相联系,使责任会计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责任会计的内容
1.建立责任中心。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内部管理的实际需要,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划分为若干责任中心,并规定这些中心的负责人,确定责任人分工负责的成本、收入、边际贡献、税前利润与投资效益等重要指标,同时赋予他们想要的经济权力。各级负责人以其可以控制的成本、收益等向其上级管理部门承担经营管理责任。(www.xing528.com)
2.编制责任预算。根据企业整体的目标,将全面预算中的任务分解到每个责任中心,保证责任中心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责任中心的预算是对责任中心实际经营结果考核的标准,通过比较实际经营结果和预算,可以挖掘成本节约的潜力。
3.建立跟踪系统。对每个责任中心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记录,通过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责任中心的情况进行及时反映,并通过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修正责任中心的实际经营情况。
4.进行反馈控制。通过跟踪记录,将实际经营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对于成本节约的情况要予以嘉奖,对于成本超支的情况,要深入分析原因,寻找有效节约成本的途径,不断推动企业成本管控工作。
5.考评工作绩效。科学有效的考核无疑能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合理的考核依据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要科学地制订考核依据,展开公正的考核。同时,企业应明确考核标准,实现全员参与考核,让每个员工都能意识自己就是成本管控的主体,从而全面推进成本管理。
(四)责任会计的核算原则
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因企业而异,不同企业的具体做法各有差别。但是,不同企业的责任会计核算原则基本是一致的,具体有以下五条。
1.可控性原则。责任会计的实施就是要让责任落实到责任主体,避免因为责权不清,而导致的相互推诿、不承担责任的情况。要想有效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必须先明确各责任中心以及可控的相关成本,即每个责任单位只能对其可控的项目负责,对于非可控的项目则应排除在外。例如,生产车间是一个成本中心,那么在对生产车间进行考核的时候,就不能将收入作为考核指标,因为生产车间不管销售;如果用销售收入高低来评价生产车间的工作绩效,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经营管理,还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带来消极的影响。
2.目标一致性原则。如前所述,责任会计是通过落实责任、承担责任实现内部控制的,而有效的控制肯定离不开各责任单位的分工合作和有效协调。企业建立责任会计,明确责任义务也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实现控制,以统一各个责任中心的目标,使之为企业整体目标服务。
在责任会计中,要使得各个责任单位的目标和企业的整体目标一致,就需要科学地选择和设置考核指标。首先,各个责任单位的目标与企业的整体目标一定要相一致的;其次,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工作围绕企业总体目标展开,并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努力。应该注意的是,有些目标可能会引起责任中心相互之间或者责任中心和总目标之间的分歧,因此考评指标的综合性与完整性是责任会计中的重要问题。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责任会计中,责任人一定要承担责任中心的责任,通过考核评价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真正发挥责任会计的作用。因此,责任中心的考核一定要合理。
4.反馈性原则。对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进行跟踪记录并及时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在大数据时代,对大量数据进行详细记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及时向企业进行信息反馈成为可能,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十分重要。
5.及时性原则。高效的反馈系统能对各种情况进行反馈,方便企业管理者调整行为。因此,各个责任单位在编制业绩报告以后,要及时寻找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的产生原因,找到责任方,进行相应的调整。及时性原则使得责任会计的业绩报告不需要像财务会计报告那样定期编制,更多的是根据企业需要编制。例如,根据管理需要,可以每旬、每周甚至每天编制一次业绩报告,从而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进行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