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上、看法上和做法上,各国不同主体往往有着不同方面的反响,呈现不同特点。“积极支持”和“顾虑”两种态度并存是国际交往中的正常现象。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外界产生不同声音或反响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一个新的行为主体表示在一些区域内有所作为的时候,必然会有其他主体表示对方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对自身利益造成损害;有些主体则积极回应,表示希望进行合作。在对外交往合作中,竞争和合作一定是并存的。“一带一路”涉及国家数目多,地区和地缘政治状况复杂,国际反响自然会更具多面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务实推进,积极正面反响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对于国际反响中的一些顾虑,不容忽视。对这些顾虑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设计者需要进行分析,若一些顾虑是源于制度性、机制性原因,或源于信息交流不足,那么应就这些原因,提出建设性方案,以更和谐顺利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反响的多元化有不同的原因,例如倡议本身内容模糊和对外宣传传播方面有问题。内容模糊性增加了对外传播的难度,另外,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政府宣传过于强调意义和重要性,缺乏更加形象和生动的例子,缺乏深度的历史人文哲理基础,不利于提升国际互信。实务主义虽有其好处,但也因过于灵活,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是模糊性。机制化建设不足可能是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有所顾虑的重要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国际层面,缺乏国际法机制和规则化,模糊性加大,易产生顾虑和猜疑。一些学者和社会团体担忧中国可能会以其经济实力为手段,造成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经济霸权”,损害本国的某些经济或社会利益。(www.xing528.com)
“一带一路”部分投资合作项目所在领域本身具有敏感性。目前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特别关注,而且大量投资项目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建设,另外还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些国家认为,这些新的基础设施通路会改变其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改变其在能源通道中的政治经济利益,改变其对邻国的政治支配能力。
第二,国内层面,尚未建立一个整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于战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私人营利性项目,政府是否采取不同支持政策,目前政策框架体系未建立,对中央地方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职责划分仍不明确,对于如何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也尚未建立完善的规则体系和行为指导与这些政策目标相匹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